历史百科网

九华山道教历史变迁解读!

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根据《福地考》,九华山在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中排名三十九位。在九华山较先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根据《福地考》记载,以前很多高道都在九华山修习,现在在九华山也流传着很多关于道教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的很多地名也和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
从东晋末到中唐的九华山是道家修真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现在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是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洞子明,之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泛流传的神话反映了初期的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华山道教是唐代盛行的时期。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福建省许道教信徒在九华山建立开元观,诏馆元真。现在观冲是开元观遗迹。
天宝年间(742-756年)建有仙坛宫,有乾宁年间(894-898)的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华丽堂皇。南唐大顺年间(890-891年)建造的保宁观、崇贞观等,在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受到朝廷的赏赐。唐朝开元年间的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徒尊崇枣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佛教日益兴旺,信徒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断。
道教在九华山的地位逐渐退居,两宋时期,曾经盛行的延华观被佛改建为“沙弥庵”,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建设的“甘祭品道庄”也被改建为“龙门寺”。
明清时代,九华山兴建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道人聚集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岩洞,但道教势力日益衰退,活动范围日益缩小。佛教在九华山的地位日益巩固,得到帝王敕赐、地方和广大信徒的支持。
从清朝到民国,道教的影响进一步减少,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根据1942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的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地住着8位道士、13位女冠。解放后,在九华山一带活动的道士道姑只有几个人。进入21世纪后,九华山区少数道人恢复了活动,但主要局限于度亡、医卜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九华山道教历史变迁解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887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