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钱庄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钱庄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起初业务以货币兑换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存款、借贷、兑换等业务。到清代乾隆时,钱庄已颇具规模。大部分钱庄位于长江流域和江南主要城市,但钱庄业的中心在上海。上海钱庄根据资本规模,分为汇化庄(参加千业协会的钱庄)和非汇化庄(元、恒、李、珍三人的钱庄,不能参加千业协会)。钱庄独资或合资的,实行无限责任制。
起源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多元化的货币制度和多种货币的混合流通,使得货币兑换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兑换业务始于西汉,发展于唐宋,开始由金银店、橱柜店等经营。元明初,欲专制纸币,百姓仍用银锭和铜币,银、钱、钞三品并列,各种公私机构、企业也参与其中。在交换业务中。
明英宗(1436-1449)正统年间,大明国库钞票贬值,放宽白银使用禁令,银币公开流通。后世,由于私币数量巨大,铜币的重量和成色不一,货币、私币、白币的价差大而多变,兑换业更加发达。如嘉靖年间开铸炉,铸币种类繁多。单声道有几十个名字,如金背和螺旋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铜币被和私人铸造,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铜币兑换的金融机构,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售铜币。结果,经营货币兑换公司的货币柜台和货币商店“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明万历五年(1577年),庞尚鹏同意设立钱铺,这就是钱铺合法化的开始。
从钱铺到钱庄,一开始,很多钱庄并不是单纯的兑换货币,还经常涉足其他行业。比如上海钱庄的创造者就是“浙江绍兴人”。相传“乾隆年间,他在南市老城开过煤铺,也开过银子”;宁波钱庄的创始人,名叫“方七”,原本是一名鞋匠。又如南京、九江有“兼做”;乐平地方有“布店兼营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钱庄因兼营米业又称“钱米店”。
明末,钱庄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不仅经营交易所,还放贷,为发行和取款提供便利。此外,一些小规模的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也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清代各地陆续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钱庄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7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