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蒙古包的形成演变历史

蒙古包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生活在天然洞穴中,古人改造并利用准备好的洞穴生活。当今时代,人们会自己做“洞室”,在地上挖个洞,用木头、石头等沿着洞壁打个洞,然后迅速排到洞的边缘,然后在洞里种一排木杆。与木墙和石墙齐平,在上面放一些水平的木屋顶,形成一个洞穴——乌尔斡。洞顶要留一个洞,洞底斜撑一块厚木,上面刻一些简单的沟渠,作为人进出的梯子。同时具有排烟通风、采光通风等多种能,后来演变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随着原始人从采集转向狩猎,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一些食草动物逐渐被驯化为牲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就需要一个可以方便移动的房间,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就应运而生了。小屋又向前迈了一步,支架变成了哈那,与上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就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蒙古语叫格儿,满语是蒙古包或蒙古博。这种由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拆装方便,移动方便。从雄人时代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圆形的,周围的侧壁分成几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约230厘米,附在侧壁上。屋顶和四壁用毛毡覆盖或包围,并用绳索固定。
西南墙上留有木架安装门板,帐篷顶部留有圆形天窗,用于照明、通风和排炊烟,夜间或风雨中用毛毡覆盖和雪。小的蒙古包直径300多厘米,较大的可容纳数百人。蒙古汗国时期可汗及其国王的帐篷可容纳2000人。蒙古包有两种类型:固定式和浮动式。半农半牧区多为固定式,四周筑土墙,长满芦苇草;大多数游牧地区是流动的。
游泳式分为可拆卸式和不可拆卸式两种,前者用牛运输,后者用牛车或马车运输。新我国成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继续保存蒙古包,蒙古人称其为“凝胶”。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他们全年驾驶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包成包,由几只双峰驼背着,运到下一个目的地,然后再搭起来。蒙古包是沿着牧羊人的路线建造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蒙古包的形成演变历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0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