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爱尔兰的国鸟蛎鹬的资料

蛎鹬是爱尔兰的国鸟。
蛎鹬(拉丁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一种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相间为主,身体呈圆形,腿短而粗。嘴巴形状特殊,又长又结实,适合张开硬壳(牡蛎等)。喙通常是红色或橙色。鼻孔呈直线形,鼻沟长度达上口的一半。脚粉红色,只有前三个脚趾,后脚趾退化。
通常栖息于海岸、沼泽和河口三角洲。大多单独行动,有时成小群活动,以海滩上的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或蠕虫为食。跑得快,飞得快。它们常站在海岸低矮的岩石上等待退潮,退潮后在淤泥或沙土中觅食。在海边砾石上筑穴状巢穴,每巢产卵2-4枚,卵呈橄榄黄颜色,有灰褐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蛎鹬有4个亚种,头部、颈部、上胸部、上背部和肩部黑色有光泽。下背部、腰部、上部尾羽和尾羽基部为白色;其余的尾羽是黑色的。胸部以下,包括腹部,它的侧面和尾巴的下面是白色的。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呈深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尖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 .翼下羽毛为白色。
繁殖成虫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年和幼鱼的喉咙和颈部可能有一条白色横带。冬季和幼鸟有白色的喉环。虹膜红色(成虫)或棕红色(亚成虫)。嘴橙红色(成年)或暗红色(亚成年)。脚粉红色或灰色。

栖息地
蛎鹬生活在沿海的岩石或沙质海岸、河口、沙洲、岛屿和河流中。也发生于湖泊、水库、农田、内陆湖岸、芦苇地、河谷群落等处。在冬季,大群生活在海湾、河口、开阔的海岸海滩和岩石上。
生活习惯
蛎鹬多单独行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沙滩上觅食,它们跑得快,飞行能力强。它们常站在海岸低矮的岩石上等待退潮,退潮后在淤泥或沙土中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海胆、鱼、昆虫及幼虫为食。它经常用刀一样的嘴到盛产贝类的沿海地区觅食,或用嘴尖翻动岩石到潮汐溪中觅食。觅食贝类时,锋利的嘴通常直接插入贝壳中。
越冬期,蛎鹬常发出柔和的“嗡嗡声”,有的还有令人惊叹的“蝴蝶飞行”表演,实际上是在与配偶交流或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和领地。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为5月至7月。营巢于沿海盐碱沼泽、沙滩、海岸岩石、草地等多种生境。也分布于宽阔的水岛、沙质河岸。营巢于湖泊、水库边缘的草地和田野中。它们通常成对单独筑巢,但有时它们也会结成松散的鸟群一起筑巢。
巢是开阔地上的一个洞,多为母鸟用脚挖洞,上面覆盖着干草秸秆,有时还有小石块、贝壳和各种垃圾。巢呈圆盘状,大小27-32×17-20厘米,深2-4厘米,雌雄共同筑巢。每窝产 3 个卵,有时 2 个和 4 个卵。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颜色、乳白色或浅色,卵上布满黑褐色斑点。鸡蛋大小为 51-62 x 35-45 毫米。平均尺寸为57×43mm,重量为37-54g。每天产一只,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
具有很强的护巢爱巢行为。当人类接近筑巢区时,母鸟会继续在空中旋转并发出尖锐的叫声,有时还会假装受伤,还会一瘸一拐地趴在地上以引起入侵者的注意。潜伏期为22-24天。雏鸟性早熟,出壳当天即可行走。它们主要吃牡蛎、贻贝、昆虫、鱼、虾和螃蟹。
蛎鹬幼鱼的发育与觅食行为密切相关。由于捕食困难(小叶鳃和螃蟹),幼鱼需要几个月的练习才能较大限度地提高觅食速度。在个别情况下,年轻人依赖成人营养长达一年。但是对于吃多毛类蠕虫的鸟类来说,它们的雏鸟可以在短短 6-7 周内独立进食。可见饲养时间长短与觅食难度呈正相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爱尔兰的国鸟蛎鹬的资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50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