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二人台

[拼音]:errentai

戏曲剧种。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初名“打玩艺儿”,后来统称二人台。其形成过程有二说:一说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舞,创造出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取名“蒙古曲”;一说清末叶,由山西河曲民间演唱小曲的“打坐腔”与秧歌等结合发展为歌舞表演唱,之后,流传至内蒙古西部,吸收蒙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

内蒙古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东西两路。西路始终保持着早期二人演唱的形式,遇有剧中人物超过两个角色时,则由丑脚采取兼演的方式演出,俗称“抹帽戏”。东路已有所发展,遇此情况则多人分饰角色同台演出。二人台的唱腔曲调有 200多种,大都专曲专用,有的已向板式发展,如〔走西口〕等。西路有牌子曲100余个,在演出前单独演奏,东路有20余个,结合剧情需要使用。牌子曲中有蒙古民歌〔巴音杭盖〕、〔森吉德玛〕等,是蒙汉民间艺术交融的结果。乐队由笛子、四胡、扬琴和四块瓦组成,东路还增加了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经常演出的节目近100个,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舞小戏。

我国成立后,二人台得到蓬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北、山西等省建立了专业演出团体,业余演出活动也很活跃。名老艺人有计子玉、樊六、刘银威、高金拴、班玉莲、亢文彬、刘全等。经过整理改编的主要剧目有《走西口》、《打金钱》、《探病》、《拉毛驴》等。新编写的有《闹元宵》、《二次探病》以及现代戏《二板头进城》、《青山前哨》、《光棍娶妻》等。《走西口》、《卖碗》已摄制成影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二人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35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