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柳湾墓地

[拼音]:Liuwan mudi

我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墓地,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东的柳湾村北,地处黄河支流湟水北岸。总面积为11.2万平方米。1974~1978年在赵生琛、谢端琚主持下,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墓葬1500座。以后编著了考古报告专刊《青海柳湾》。这是我国迄今所知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也是目前我国原始社会考古中发掘墓葬最多的地点。

墓地可分为东、中、西3个墓区,东区以半山类型墓葬为主,西区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中区以马厂类型墓葬为主,在中区北端则以辛店文化墓葬为主。这表明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各有其分布区域。

半山类型墓葬

共257座,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整齐。普遍有葬具,以前档大、后档小的梯形木棺为主要形式。木棺的四角采用边壁挖槽、端壁做榫的“穿榫法”紧密接合。死者头向北。墓葬有两种:一是单人葬,以二次葬为主;二是合葬,人数为2~7人不等,以2人或 3人合葬的占多数。合葬的死者采用“同棺叠压葬”,即几个死者同置于一棺,上下叠压在一起,实行一次合葬。它应是母系氏族内部血缘关系密切的亲族的合葬墓。

随葬器物一般较少,无明显差别。有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陶器等生活用具,还有许多骨珠等装饰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陶器,全是平底器,不见圈足器与三足器,主要器类有彩陶壶、彩陶罐、钵、盆、瓶等10多种。代表性的彩陶花纹是用黑红两彩描绘的锯齿纹、平行条纹、波折纹、漩涡纹和葫芦形纹等,显得绚丽繁复。

马厂类型墓葬

共872座。除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有带墓道平面呈“凸”字形的墓,它的原状很可能是洞室墓。“凸”字形墓大部分都有木棺或垫板作为葬具,以长方形木棺为主,特殊的还在棺外横向紧箍3个方形木框,以加固木棺。有单人葬与合葬两种。前者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墓2~6人不等,以2人的居多,大都是仰身直肢,并排埋葬,也有采用“同棺叠压葬”的。合葬墓的性质,属于夫妻合葬或家庭合葬等。

墓中普遍有随葬器物,除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外,以陶器为主,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合计1万多件,器类有彩陶壶、长颈壶、双耳彩陶罐、盆、小口垂腹罐、带嘴彩壶等。许多墓还在陶瓮中放有粮食(粟)。随葬品的数量极为悬殊,如564号墓,95件随葬品堆满了墓坑。其中大量的彩陶壶,器形基本相同,花纹复杂多样,甚为精美,远远超出个人的实际需要,显然是拥有财富的反映。有的墓出土绿松石和海贝,当是辗转交换所得的珍品。而有些小墓没有葬具,仅以残陶器作为象征性的随葬品。

随葬的陶器,彩陶占较大的比例。彩陶花纹多种多样,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左右连作的大圆圈纹和不同姿态的简笔蛙纹。在相当数量的彩陶壶或陶瓮的腹下部,画有符号 130多种,当是文字产生以前的简单记事符号。有一件彩塑陶壶,在外壁雕塑出一 人像,当有一定含义。在328号墓的一件彩陶壶内,有40多枚整齐的小骨片,长1.8厘米,边缘分别刻有1、3、5个锯齿,可能是记数或作其他专门用途的东西。

齐家文化墓葬

共366座。墓坑形制与马厂类型的略同,但葬具有明显区别,多数是以圆木挖成的独木棺,一般长1.7~2米。棺内多为1人。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二次葬和屈肢葬。有些墓主骨架有头无身、有身无头或四肢不全,其葬具和随葬品则与普通墓一样,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部落战争的受害者。随葬器物以陶制的生活用具为主,常见器类有碗、盆、杯、侈口罐、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新出现了鸮面罐、四耳罐、盉、带嘴罐和双耳彩陶罐等,造型比较新颖。彩陶花纹具有与其他文化类型不同的独特风格。(见彩图)

辛店文化墓葬

共5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竖穴土坑墓,不见木质葬具痕迹。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不多,主要是陶壶和双耳罐等陶制的生活用具。

柳湾墓地的发掘,为探讨黄河上游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有关文化的面貌、生产水平、葬俗、社会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书目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柳湾墓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813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