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拉祜族

[拼音]:lahuzu

[外文]:Lahu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 分拉祜纳和拉祜熙两个支系, 各有不同方言、服饰和 俗。聚居于云南省澜沧县、孟连县,杂居于云南西南边境各县。人口为304174人(1982)。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见拉祜文)。

族源和历史发展

拉祜族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直至清代汉文文献才始记有“倮黑”这一族称。10世纪后,拉祜族先民脱离大理 ,大规模南迁。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多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清末在今澜沧县设镇边厅。

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拉祜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先后联合傣、佤、汉、哈尼和布朗等族人民发起 20多次,其中以1799年李文明领导的起义规模较大,曾一度攻下缅宁(临沧)。其后又作局部迁徙,之后形成现代人口分布状况。经过多次农民战争,清王朝推行土司制度和近代云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周围汉族、傣族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影响,推动澜沧江以西拉祜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帝国主义者侵占班洪地区和后来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犯云南时,拉祜族人民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组成义勇军或游击队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 时期,拉祜族人民纷纷参加当地的游击队,与 统治者作斗争。

社会经济

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临沧、思茅、元江和墨江等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先后形成封建地主经济;澜沧东北部、双江、景东、镇源、景谷等地虽然基本形成封建地主经济,但生产落后,土地集中程度不高,尚残存村社组织和土司制度特权剥削。这些地区的拉祜族,约占本民族总人口的半数左右,所用农具与汉族基本相同,但耕作粗放,产量较低。地租一般占产量的一半。手工业有打铁、纺织、制竹器等,一般属于自给自足的副业,很少在市场 。隶属于傣族土司的拉祜族村社,社会状况亦参差不一。耿马拉祜族为傣族土司农奴;澜沧西南部、孟连和西双版纳等地拉祜族为傣族土司贡纳制隶属农民,本族部落首领与成员间初步形成封建隶属关系,但亦有不少地方还残存着大家庭公社组织。这些地区的生产更加落后,生活更为贫困。铁制农具昂贵,十分缺乏,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产量很低。除农业外,还有季节性的狩猎、养蜂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金平县拉祜族(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则严重倒退,他们在森林中从事原始迁徙农业,住的是仅有一人高的简易小屋,不会纺织,以兽皮或蕉叶蔽体;19世纪时还采用“无言贸易”方式与外族交易。

文化艺术

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歌曲单音唱,复拍子。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传统的舞蹈有芦笙舞,形式多达30~40种。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多与劳动、颂扬反抗压迫精神有关,形象生动具体。长篇史诗《牡扒密扒》为研究古代的经济生活、 原始采矿业、 婚姻制度和民族迁徙史的重要作品。诗歌有一种称为“陀普科”的隐晦语,具有为群众喜见乐闻的隐晦规律。

风俗与宗教

拉祜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拉祜熙支系还较多地保留双系的“俄折俄卡”制度,男性祖先的男性后代属一父系俄折俄卡,女性祖先的女性后代属一母系俄折俄卡。子女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双系间多仅限于排除姨表婚。多由女方向男方表示爱意,婚礼在女家举行。男子长住女家,或男方入赘3年。拉祜纳支系已实行父系制度,排除姑表婚或禁止父系5代之内通婚。由男方表示爱意,婚礼在男家举行,入赘3年或在妻方居住3天。崇拜祖先。 实行传统的火葬,亦有采用土葬的。有集体墓地,垒石为坟。

拉祜族的服饰,男子裹黑色头巾,穿无领大襟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拉祜纳支系女人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末端从背后垂及腰际。她们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和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布块或条纹布条,沿衣领至开襟嵌有银泡。拉祜熙支系女人则穿短衣褶裙或统裙。同汉族、傣族人民交往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爱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房屋建筑为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干栏建筑──楼房。适应小家庭组织的木桩建筑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另一种是大型竹木建筑,一般由12根至21根木桩架起,内分若干住房。受汉族或彝族影响的村落,通常采用汉式土墙平房,房顶以茅草或木板覆盖。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也流行汉族或傣族的节日。

20世纪50年代前,拉祜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清初,大乘佛教经大理僧侣杨德洲传入后,拉祜族民间也流行此教。澜沧和临沧少数村落的拉祜族居民信仰 教或天主教。

建国后的变化

1950年春滇西南解放后,拉祜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按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于1952~1956年分别实行 或和平协商 。通过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以及直接过渡等政策,于1958年完成主义改造。金平县组织工作组深入森林地区寻找居无常处的拉祜族的苦聪人,帮助他们在平坝定居下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有了根本改善,许多地方种植了双季稻。创办了规模可观的炼铁、农机、制糖、纺织、造纸、水泥、化肥、采煤等厂矿,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还办了一批发电站,仅澜沧县就兴建大小电站70多座,全县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电力照明。原来各县、区、乡间只有崎岖小径,现在兴修了公路。邮电事业已能为最偏远的居民点服务。国营商业和农贸市场繁荣。普遍办起小学,县有中学,还培养出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一支有文化的民族干部队伍业已初步形成。昔日瘟疫流行,死亡率很高的拉祜族地区,由于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建立,疟疾等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过去令人生畏的勐朗坝,如今已变成近万人的新兴城镇。

参考书目

《史记·西南夷列传》卷一百十六,中华书局,北京,1982。

《新唐书·南蛮传》卷二百二十二,中华书局,北京,1975。

参考文章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Zhenyuan Yizu Hanizu Lahu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Menglian Daizu Lahuzu Wa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云南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LancangLahuzuZizhi-xian)我国地理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云南普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拉祜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94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