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芬兰戏剧

[拼音]:Fenlan xiju

[外文]:Finnish Drama

芬兰戏剧艺术创始于19世纪。在此之前,芬兰长期处于瑞典王国的统治之下。俄瑞战争(1808~1809)之后,芬兰归属俄国,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经济和文化才逐步得到发展,戏剧艺术亦应运而生。

1827年在赫尔辛基成立了“戏剧之家”,这是芬兰最早建立的一个戏剧演出中心。当时主要由来自瑞典和德国的艺术团体演出。1840年芬兰社会活动家A.梅乌尔曼和P.哈尼卡宁共同倡议成立芬兰语剧院。哈尼卡宁还于1845年首次用芬兰文创作了喜剧《巫师》。当时一些芬兰大学生也试用芬兰语演出剧目。1860年初芬兰文学协会为了推动芬兰语剧本的创作,发起评奖活动。A.基维根据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第一部芬兰语悲剧《库勒沃》获奖。此后他又相继创作出喜剧《荒原上的鞋匠》(1864)和讽刺剧《订婚》(1866)。这几部剧本很快被编辑出版。这是用芬兰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本剧作选集。1872年芬兰语剧院建成(芬兰人民剧院的前身),分为话剧和歌剧两个部分,院长K.伯格博姆(1843~1906)是芬兰戏剧创始人之一。

芬兰戏剧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芬兰戏剧舞台上常常提出诸如芬兰民族独立、芬兰女人的社会地位、芬兰农民的命运、芬兰工人生活的苦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芬兰戏剧家通常都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的经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决定了芬兰戏剧的特征和发展方向。芬兰戏剧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的艺术流派是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但它很少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影响。芬兰的民族独立运动是芬兰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流派的根基。

A.基维是现实主义戏剧文学的开拓者。他以亲身经历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中人物对话机智、生动,富有生活 。基维是芬兰戏剧语言的巨匠。

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女剧作家M.康特先后创作了《工人的妻子》(1885)、《苦命的孩子》(1886)、《牧师之家》(1891)等多部剧本,其中心题材是女人解放和农民、工人问题。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青年剧作家彷徨苦恼,看不到社会的出路,遂脱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路线,成了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追随者。法国象征主义也在芬兰形成新浪漫主义流派。当时活跃在诗坛上的E.雷诺(1878~1926)在1896年根据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诗剧《天国的白鹅》把法国象征主义与芬兰民族主义熔于一炉,成为芬兰新浪漫派戏剧的代表作。拉乌里·哈拉(1890~1944)的剧作《最可爱的孩子》(1922),是芬兰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主要特点是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松散、人物类型化、语言快速简短。20世纪30~40年代, 势力抬头,芬兰许多进步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在文学艺术中相继出现了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爱国女剧作家H.M.沃里约基和埃尔维·西内尔沃(1912~?) 以实际行动和戏剧创作参与了反对这种倾向的斗争。前者于1933~1953年创作出一组反映芬兰农村宗法制瓦解过程的剧本,特别引人注目。西内尔沃于1952年创作的《世界尚年轻》,通过年青姑娘乌丽亚娜的成长和她的战斗历程,给人以崭新的生活启迪,在赫尔辛基工人剧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50年代中后期,法国剧作家S.贝克特和E.尤内斯库的《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和《椅子》等荒诞派戏剧相继在芬兰剧院上演,对芬兰戏剧艺术产生了影响。60年代和70年代,在芬兰剧坛上“纪实剧”取代了荒诞剧,一些青年剧作者对现实生活不加粉饰和渲染,创作政治性的戏剧,以期干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改革。芬兰是欧洲戏剧活动比较活跃的国家,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当过演员或业余演员。80年代芬兰有43座剧院和众多的业余剧团。芬兰的戏剧艺术正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芬兰戏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09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