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佛光寺大殿

[拼音]:Foguangsi Dadian

唐代佛教建筑。在山西省五台县豆村东北,五台山西麓的佛光寺内。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是现存体量较大,技术水平较高,荟萃当时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诸艺术菁英于一堂的重要建筑。1937年为我国营造学社 率领的调查队所发现。寺内尚有北朝末年建的祖师塔,与大殿同时建的经幢和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的文殊殿等重要建筑。1961年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西向,高踞土崖上,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宽17.66米。正面开5门2窗,上覆单檐庑殿顶。据梁底题记,殿由住在长安的宁公遇出资,为当权的大宦官王守澄祈福而建。可知寺虽远处五台,却和当时 的较高核心人物有关,此殿极有可能是由长安的匠师设计或监造的。殿的木构架属于唐宋时期的殿阁型构架,特点是由上、中、下 3层叠加而成,这是用于较高级建筑的构架形式。最下为柱网,柱头间用阑额相连,构成屋身骨架。中层是在内外两圈柱网上重叠四、五层木枋,形成两圈井干构造的方框,称为槽;再在内外圈相对各柱之间上方架斗栱和梁,把两圈槽连成有较大刚性的整体,利用它保持整个木构架的稳定,并传递屋顶的重量。上层是在槽上叠合成的三角形屋架,其最特殊处是用三角形构架──叉手承托脊槫,唐以后的建筑很少采用这种做法。大殿木构架所用标准木枋高30.5厘米,称为枋,枋的十五分之一称为“分”(读如份)。明间的柱高和面阔都是250分,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一致,证明“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在 9世纪中期已经成熟。在外形比例上,室内天花顶高恰为柱高的两倍,出檐为檐高的二分之一,证明那时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空间也是按一定比例设计的。

殿内设长5间的凹形佛坛,中央有释迦、弥勒、阿弥陀三尊坐像,左右是普贤和观音像,还有唐时和尚愿诚和“佛殿主”宁公遇像,虽经历代装銮,仍不失为唐塑精品。在佛座背后和栱眼壁上还残留有唐宋时的佛画,梁底有建殿时的题名,门上有唐、五代人题字。(见彩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佛光寺大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378.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