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孔望山摩崖造像

[拼音]:Kongwangshan Moya Zaoxiang

[外文]:Kongwangshan Cliffside Images

我国早期含佛教内容的摩崖造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南 3公里的孔望山西侧。孔望山因相传孔子曾在此望海而得名。1988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建立孔望山造像文物保管所。

造像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 8米的崖壁上,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刻 110个人像。较大者高1.54米,小者高0.1米。其中佛教题材主要有57个人像组成的“涅槃”图和“舍身饲虎”图以及立佛、坐佛、徒弟、力士、供养人像等。佛像的肉髻、手印、结跏趺坐式等皆清楚明白。还有门亭长、施主、宴饮、乐舞、杂戏等世俗图像。人物的衣、冠及用具皆具汉代的特征。画面最西侧头戴武弁大冠、双手捧盾的“门亭长像”,高1.7米,宽0.95 米,画面正中背有浅龛、头戴武弁冠的“施主像”,高1.45米,宽0.85米。画面正中较高处头著“戴胜”端坐“穴处”的“西王母像”,高1.05米,宽0.98米。这 3尊像尺寸较大,在整个画面中十分突出,与其特殊的身份有关。有人曾提出这 3尊较大的雕像属道教造像。

造像东65米,有一圆雕石象,长4.82米,宽3.46米,通高2.56米,四肢与高 0.4米的基座相连,四肢间没有雕空,是汉代大型圆雕的特点和风格。象身左前侧刻一高0.92米、饰丁字形头髻双脚带铐的象奴,与造像中大部分人像的雕刻技法一致。造像南 140米有一圆雕的石蟾蜍,长2.4米,宽2.2米,高0.9米,俯卧在直径约2.9米的圆盘形基座上,以岩石的原状稍加雕琢而成。

孔望山摩崖造像大部分为凸面线刻,整个物象的轮廓呈一个凸出的平面,眼、口、鼻、衣纹等细部用阴刻线条表示;有的像沿轮廓线向外凿去一圈,宽 2厘米以上,这种技法有人称作“剔地浅浮雕”;龛室中图像如宴饮图等系单线阴刻,涅槃像中的佛陀等图像则属于高浮雕。这些手法在汉画像石中都较常见。

关于造像的时代,有人认为属东汉晚期,也有人认为属东汉晚期延续至隋唐。

参考文章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58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