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南昆 北弋 东柳 西梆

[拼音]:nankun beiyi dongliu xibang

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据近人齐如山《京剧之变迁》援引清末民初老伶工胜云(庆玉)自述:“同治初年,余在科班时,曾听见那些老教 们说过:清初北京尚无二簧,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可知这一提法在清代同治初年已经流行,而实际产生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但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表述得并不准确。如南昆,虽源于南方,但自明代万历中期以来,早已遍及大江南北,到了清代,即使是在西北边陲,也有了昆曲戏班的演出:“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孔尚任诗)。北弋,则实际发源于江西弋阳,原属南曲;后传入北京,演变为京腔(京腔亦称弋腔),盛行一时,故有北弋之称,但其主要流行地区仍在南方诸省。所谓东柳,固然产生于山东,可是它在清代前期也已传播到江南一带。乾隆时还有柳子(柳枝)腔由南而北辗转流传的记载:“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燕兰小谱》)。西梆,除山西、陕西两地的梆子外,清代中叶已见于文字记载的安庆梆子,则是流行于安徽的地方戏。可见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提法并不科学。只是出现于清代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一种大致的概括。不过,这种提法的出现,反映了戏曲发展至清代以后,地方戏在全国东、南、西、北各地普遍兴起的形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昆 北弋 东柳 西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433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