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胶东大鼓

[拼音]:jiaodong dagu

山东曲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过去多以艺人所在的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城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1942年,我国 党领导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组织盲艺人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与胶东文艺协会共同举办训练班,帮助盲艺人学 政治,改革说唱内容。当时,北海剧团文艺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莱、福山、栖霞三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负责盲艺人的业务学 ,并向艺人学 说唱艺术,不断地汲取各县大鼓唱腔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梁前光在 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永城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分北、东、南三路。北路影响较大,流行于蓬莱、黄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派”,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运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人物。东路流行于文登、荣城、威海、乳山等县,有以荣城盲艺人彭润之为代表的彭派。彭派重声韵,曲调质朴。南路流行于海阳、莱阳、即墨、掖县、栖霞等县,有代表性的艺人是莱阳县的盲艺人徐尚厚。南路唱腔流畅优美,富有地方戏曲风味。胶东大鼓属于板式变化体唱腔结构。唱腔有起板、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和烧纸调等。板腔的组织多种多样,往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需要而改变结构。其中起板只用在全篇的开始,平板是适于叙述的基本调,其他各种板腔都可通过落板来自由衔接。

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短篇有《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等近60段,中篇有《紫金镯》、《蜜蜂记》等10余部,长篇有《呼杨合兵》、《天门阵》等10余部。梁前光新编曲词代表作有《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等10余段。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胶东大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95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