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湖北小曲

[拼音]:hubei xiaoqu

湖北曲种。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约在清末,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 时期,武汉沦陷,小曲艺人纷纷逃难,遂将湖北小曲传到了外域远乡,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有影响的主要曲种。汉滩小曲早期多以联曲体形式演唱民间故事,早在清光绪年间已盛传于武汉、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城镇。30年代前后,有的艺人用汉滩曲牌为木偶戏伴唱,出现了一批称为“大架子”戏的长篇曲目,如《白蛇传》、《秦雪梅》、《秋江》、《抢伞》、《双下山》等曲目。 时期在荆州、沙市的艺人还曾在广场演唱过《唤起民众》、《离家报国》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新曲目。天沔小曲原是流传于天门、沔阳、潜江、汉阳等地的俚歌俗曲,多以单曲体形式演唱抒情短歌,曲调活泼婉转,有〔四季〕、〔十想〕、〔十绣〕、〔十二月〕、〔补背褡〕等,伴以敲碟、丢棒击鼓锣助兴,所以又有“碟子小曲”、“三棒鼓小曲”之称。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丰富,曲腔婉转动听,由“南曲”、“西腔”、“文词”、“滩簧”4个腔系和100余支民歌小调(曲)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南曲头”、“南曲数板”、“南曲尾”等与南曲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宫子母曲牌,可叙事,可抒情,风格朴实优美。西腔植根于天沔民间音乐,曲词为上下句的格式,通过不同的行腔及节奏板眼变化,衍变出了“西腔头”、“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宫变体曲牌,唱腔迂回婉转,长于表现思念、悔恨、自叹等情绪。文词由“文词调”、“文词数板”组成。滩簧是单曲体形式。其他民歌小调都采取不同宫的曲牌、小调分节,可以与 4个腔系联缀,也可单独自由结合。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又叫“打围鼓”) 3种形式,以双人坐唱为主,演唱时多为男女合档,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执云板击节。唱词都用代言体,没有表唱成分。伴奏乐器以四胡、云板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湖北小曲的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莺莺饯行》、《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

我国成立后,为了增强小曲音乐的表现力,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在一些整理的传统曲目和新作品中,除注意保持各种腔系的特点外,在各腔系之间,腔系与其他曲牌小调之间也常互相吸收借用,并创作了《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一些新曲目,使小曲艺术得到新的发展。(见彩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湖北小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29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