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下川文化

[拼音]:Xiachuan wenhua

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的文化。因发现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而得名。同类遗存见于山西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及其附近的山岳地带。下川是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文化遗物分布在盆地周边的第二阶地地表,以及阶地上层的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亚粘土层中。1973、197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曾进行发掘。下川文化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未见陶片及磨制石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4万至1.6万年。

文化遗物

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小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小石器为主,原料多为燧石。细小石器的类型达40余种之多,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和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还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其中不少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同类遗址中所共有的,但有一些却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

下川文化的细小石器中,既有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由细石叶加工成的典型细石器,也有并非以细石器特殊工艺制造的一般小型石器,而以后者数量居多。下川文化的细小石器中有许多器物加工细致,特征鲜明。石镞系用压制法制出锐尖和周边,分圆底、尖底两种,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敲细琢,使其变钝变厚,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刀刃。锯是在一侧或两侧作出几个齿,有的还带短把。雕刻器有斜边、屋脊形、鸟喙形3种。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较多,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形相当固定,为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者所不及。三棱小尖状器和扁底三棱尖状器是制作最精的微型尖状器。前者由厚小石片的两边向背面加工,打成隆起一脊两面对称的三棱锐尖;后者采用较大的厚石片,向背面修整成通体三棱锐尖,底端两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于装柄,制成狩猎的矛。石核式刮削器数量较多,目前只在下川大量发现,多用厚石片制作。因刃部的加工痕迹类似细石核剥片条痕,故称为石核式刮削器。主要用于刮削、切割。由斜刃的方向判断,是用右手使用的。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原料主要为砂岩、石英岩。除石核、石片外,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斫器、石锤、砺石、磨盘等。刮削器有锛刃状、椭圆形和直刃多种。

意义

下川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下川文化的细石器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较高水平。细石器的大量出现说明,当时已较普遍地使用了复合工具。细石器不仅适宜于镶嵌成刀、锯、短剑,而且还是弓箭、标枪等新型的投射武器的主要部件。生产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下川文化的主人还使用了磨盘、砺石以及锛刃状器,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并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下川文化的发现对于探讨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的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76~1978年,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在下川遗址作了新的发掘。根据所获资料,认为下川文化的下限已进入全新世早期。这批材料对下川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3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下川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20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