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保安族

[拼音]:bao’anzu

[外文]:Bonan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 教和风俗 惯与当地 略同,被称为“保安回”。我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 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人口为9027人(1982)。在聚居地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并以汉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

族源

历史文献记载很少。根据保安族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 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 、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 ”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明初归附后,明朝廷在其地置“保安站”、“保安操守所”招募“土兵”戍边,并筑“保安城”加强对周围地区屯田事务的管理。这样“保安”由地名逐渐演变为族名。

历史发展与反封建斗争

明万历年间(1573~1619),保安族聚居地区曾设“守备”加以统辖,隶河州(今临夏)卫。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千余户,由土千户统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户王喇夫违抗清朝,川陕总督岳钟琪派兵进剿,将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设“把总”,改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管辖。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主欺压,被迫东迁。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 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 等统治下。1930年起, 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 反清起义。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为了保卫祖国,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 统治时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保安族人民不断地同封建统治阶级和 的派捐、派差、抓丁、强占水利资源和山林等暴行展开斗争。他们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起斧头、刀子同反动乡 以及地主爪牙们展开英勇斗争。

社会经济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气候温和,有丰美的水草,宜农宜牧。但是,我国成立前,由于封建关系的束缚,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在“保安三庄”占总户数6.7%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并和当地 官僚、地主共同霸占着大河家地区的大片林地和果园,几乎垄断了当地所有水利资源。贫苦农民仅有17%的耕地,而且大部是山根干旱地或贫瘠的河滩地。实物地租是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 剥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称为“驴打滚”的月利一般为一分,致使农民负债累累。此外,地主阶级还通过雇佣长工、无偿劳役、买卖丫环等形式进行剥削和压迫。由于这种沉重的封建压榨,保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不过百斤,人民的生活很苦,加上 和军阀的抓丁派款和苛捐杂税,致使许多人家破人亡。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在东迁前已见诸记载,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区,凡有成熟之地,久为恒产。东迁后学 汉、回等族生产技术,耕作采用豆、麦倒茬轮歇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开始大量种植小麦。1949年前,保安族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胡麦、大黄芥和小辣芥等。手工业以打刀为主,被称为“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 等省、区。

文化艺术

在长期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内容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男子喜欢奏丝竹乐。造型艺术较丰富,女人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均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宗教信仰与风俗 惯

保安族信仰 教,属逊尼派,内部又有老教、新教之分。近代以来,从新、老教派中又分化出以地名命名的“崖头”、“高赵家”两个门宦。我国成立前,宗教剥削相当严重。在婚丧节日、家庭生活以及社会 俗等方面,和四周的 、东乡族、撒拉族等一样,受宗教影响较深。

保安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猪、马、驴、狗和一切凶兽猛禽,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每年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此外,保安族还保存了一些与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 惯,如喜爱摔跤、善骑射、好枪等。婚礼一般都选择在 教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举行,到女家举行婚礼和请阿訇念“尼卡哈”(即《 》中有关赞词),并举办宴席,进行娱乐欢庆活动。通行土葬,注重速葬。

建国后的新变化

我国成立后,保安族获得了民族平等和自治权利。1952年在聚居地区大河家、刘集成立保安族民族乡,1981年9月30日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自治机关中,保安族领导干部占有相当比例,历届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保安族的代表。经过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

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的大河家、刘集一带,水利事业逐年发展,水浇田由建国初期的数百亩发展到七千多亩;兴办了一批乡、队企业,“保安刀”的产量迅速增长;沿山坡栽种了大片榆、柳以及花椒、水果、核桃等经济果木;建立了医院、供销社、邮电所;过去只有一所小学,现在中小学在校生超过建国前16倍以上。队办小型电站,为各族人民造福。特别是我国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农村集市贸易活跃,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参考书目

(明)张雨:《边政考》卷九,乾隆刻本。

(清)龚景瀚:《循化志》,乾隆刻本。

《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1984。

参考文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Jishishan Bao'anzu Dongxiangzu Sala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建制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保安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19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