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纳吐夫文化

[拼音]:Natufu wenhua

[外文]:Natufian Calture

西亚中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1万~前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1928年,英国女考古学家D.A.E.加罗德最早发现于巴勒斯坦的纳吐夫,故名。其经济的基础是采集和渔猎,并向着农耕的方向发展。后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塔洪文化,但起源目前还不清楚。

纳吐夫文化可分为早、中、晚 3期。早期遗存最为丰富。遗址有洞穴和野营两类,前者如卡尔迈勒山中的沃德遗址和凯巴拉遗址,后者如约旦河谷胡伦湖畔的艾因迈拉哈遗址。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多为半月形细石器,还有镰刀、石臼、石杵、石磨盘,这些工具可能是用来采集和加工野生大小麦的。骨器有收割刀、针、锥、刮刀和鱼钩等。遗址中见有许多野生动物的骨骼,其中如山羊、羚羊、野牛、兔及鸟类等,当为人们狩猎的对象。从兽骨集中为少数种类看,当时可能已有了畜牧的萌芽。虽然人们在这时已进入长期定居的阶段,但住处简陋,多为圆形茅棚,实际上只不过是不牢固的掩蔽所而已。墓葬在居地之内,有单人葬、集体葬和集体二次葬。墓的表面常用碎石或大石覆盖。死者身上有时撒有红色赭石粉末。发现有不少雕刻品,凯巴拉遗址出土的骨制镰柄上雕刻有动物头像,乌姆祖韦提奈出土的无头羚羊雕像以及艾因塞赫里出土的爱神像都是十分生动的作品。遗址中发现有地中海角贝和红海贝壳,说明当时已有交换。纳吐夫文化中期的遗址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最值得注意的是家犬的出现。晚期遗址以死海西面的希阿姆遗址Ⅰ、Ⅱ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石镞和石锥的数量很多,其他细石器减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纳吐夫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04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