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普米族

[拼音]:pumizu

[外文]:Primi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各地普米族有不同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均意为白人。汉文历史文献称普米族为“西番”或“巴苴”。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正名为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为24237人(1982)。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族源与设治

“西番”原居于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逐渐向温暖和水草丰盛的地区迁徙。约在7世纪前,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普米族的传说、清代的《维西见闻录》和丽江三仙古西番土把总和日始祖的墓碑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社会经济和文化

明代,丽江地区和维西、兰坪等地的普米族多“住山腰,以板覆屋”,“耕山种田”,“畜多牛马”;永宁等地的普米族仍过着“有草则往,无草则移”,“夏处高山,冬入深谷”的随水草逐牧的生活。15世纪中叶,个别地区如以汉族为主的澜沧卫(今永胜)有一个“西番土舍”,“倚恃山险,招服野番千余家为庄户”。这里的普米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影响,封建农业已有发展。

清代以来,普米族已普遍经营农业。但畜牧业尚有一定地位。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地的普米族处于地主经济发展阶段,除少量的“公山”以外,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以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租率达50%以上。佃户每年还要给地主送礼、服劳役。宁蒗一带的普米族受纳西族土司统治,保留着领主经济制度。普米族人民除受本民族地主的剥削压迫外,主要受土司的压迫剥削。土司是这里的较高土地所有者,广大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农奴必须以人身依附为条件,向土司领种份地,按份地多少缴纳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无偿劳役和缴纳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土司、总管和本民族地主等封建统治阶级,还占有家庭奴隶,可任意买卖、转让。劳动人民多因打输了“官司”或违反了反动“法律”而被罚为奴。土司、总管各占有家奴寨,俗称“叭子村”。每户家奴领种的份地,除每年交纳实物地租外,还须为主人的私庄服农业劳役,并按户派人到主人家服家庭劳役。人民修屋种田,都要得到土司的批准,甚至途经土司、总管的家门口,也要低头脱帽,骑马者则要下马躬行。此外,普米族人民还受汉族地主和 的压迫剥削。

我国成立前,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90%以上的耕地是山地,水田很少。农具多由汉族地区输入。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与邻近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大致相同。少数地区尚有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和荞子等。畜牧业仅次于农业,以牛、羊居多。副业有纺毛线、织羊毛布和麻布、酿酒、狩猎、挖药材等。养猪、鸡、蜜蜂的也很普遍。本民族没有铁工,仅有木工能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宁蒗地区普米族的木漆碗,制作精致,远近知名。没有专业的商人,多以副业产品交换日用必需品。

普米族能歌善舞。凡遇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歌词多为叙事;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

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普米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近代以来,他们同附近各族人民一起,不断掀起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如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彝族人民曾举行规模较大的反抗土司统治的 ,起义者攻破总管衙门,土司、总管闻风逃窜;随后起义者又击败永宁土司从木里土司那里搬来的三、四千武装,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938年在我国 党的影响下,普米族和纳西族人民联合举行武装起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前夕,滇西北普米族人民和邻近各族人民在我国 党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为解放滇西北作出了贡献。

风俗 惯与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村落多在半山缓坡上,一般相距半公里。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盖新房都由亲友帮助,主人以酒肉款待,不给报酬。普米族群众以玉米为主食,兼食大米、小麦、青稞、燕麦、荞子、稗子等。喜食用猪肉制作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肉和兽肉。用膳时全家围坐火塘边,由主妇分食,每人一份。喜吸烟、饮茶、喝酒。

普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着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比较富裕的人,穿氆氇和毛呢大衣,用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大多赤足,间或穿自制的半筒皮鞋。女人服饰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别。永胜地区的普米族女人喜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女人喜穿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共住一栋房子。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较小,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见幼子继承权)的 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早婚。婚后女人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见夫兄弟婚)的 俗。丧葬 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普米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等。大过年即过春节。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穿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转山会于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届时,人们盛装齐集泸沽湖边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打枪,朝拜狮子山女神,祈求四季平安。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 祭祀祖先。 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

建国后的新变化

我国成立后,普米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普米族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领导机关中,都有普米族的代表和干部,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宁蒗等县的普米族地区还建立了民族乡。我国 党领导普米族人民完成了社会改革。普米族在大力发展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了铝矿、盐矿、铁工厂等工矿企业,还建造了发电站,修筑了与内地相连的公路。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有了发展。

参考文章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Lanping Baizu Primizu Zizhixian)的由来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普米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02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