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红山文化

[拼音]:Hongshan wenhua

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最初被称作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一种特有的掘土工具为其基本特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经过发掘的遗址还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三道湾子、四棱山,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等处。相对年代与仰韶文化大致相当,而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的一个数据经校正约为公元前3500年。

房址与窑址

发现的数量不多。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有小型和大型两种。小型的长宽在4米左右,留存的墙壁很矮,室内地面经过锤打,中央设瓢形灶坑。在西水泉遗址发现的一座大型房址,东西9米,南北11.7米,南面有斜坡状门道,除室内中央有瓢形大灶坑外,北部也发现灶坑,可能原来有隔墙。在四棱山遗址发现的陶窑,由窑室、火道、火膛3部分组成,有单室窑,也有双火膛的连室窑。后者火膛左右并列,经斜坡状火道与一个横长方形的窑室相通,窑室内还分列若干窑柱,这种陶窑的结构显然比较进步。

文化遗物

有石器和陶器,还发现有精美的玉器。石器以磨制的为主,其中掘土工具(也有人称耜,过去曾称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形体较大;桂叶形双孔石刀通体磨光,刃、背呈对称弧形,近背部有双孔。这两种石器是红山文化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和磨盘、磨棒等。细石器中的镞为等腰或等边三角形,底边有平底、凹底两种,两面都经精细加工。条形石片短小,一般长3~4厘米;还有圆刮器和锥、圆锥形石核等。陶器为手制,有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多为褐色,作炊煮器,有些表面还留有烟炱,器形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的横“之”字形线纹(或称弧线纹)和直线划纹很有特色,器底外则多见编织物的遗痕。泥质陶多为红色,是盛容器具。其中钵多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还有盆和瓮。泥质陶器的主要纹饰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见彩图)其中以平行线纹、三角形纹、鳞形纹等为最富有特点。

生产和生活

红山文化有房屋基址和窑址,同时发现有数量较多的掘土工具以及石刀、磨盘、磨棒等收割和加工谷物的工具,这表明红山文化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生产。遗址中还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鹿、獐等兽骨以及大量的石镞,反映了畜牧、渔猎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至于当时村落的规模,由于遗址保存的状况和发掘面积的局限,目前还不清楚。

讨论与展望

对于红山文化大体有3种不同看法:

(1)认为是这个地区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曾受到其他文化例如仰韶文化的影响。

(2)认为属于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变体。

(3)认为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或认为很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含有两种文化的因素。第 3种看法目前已不甚流行。至于红山文化的来源,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承袭了磁山文化(见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而更多的意见则认为这是需要进行探索的问题。红山文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分期和发展阶段,也是今后有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参考书目

佟柱臣:试论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4期。

刘观民、徐光冀: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与认识,《我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参考文章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红山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075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