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圩垸

[拼音]:weiyuan

[外文]:polder

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圩堤上的涵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这种农田水利形式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珠江和韩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的柜田,则是面积较小的圩垸。圩垸工程可溯源于先秦,唐中叶以来发展很快,太湖及水阳江流域的圩田,五代北宋时期已大量发展。北宋以后,沿长江向其中游湖泊地区推广。这一带因而成为全国农业中心。水阳江流域圩田规模如北宋范仲淹所描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大圩之中,又往往包含几个至数十个小圩,农田面积至数十万亩,圩堤长至数百里。其他地区圩垸,自南宋以后也迅速发展。

圩垸无计划地过度发展,也带来新的水利问题:随着湖区面积的缩小,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下降;水道被逐步堵塞。南宋以来,太湖下游泄水不畅加剧了圩区的洪涝灾害。明清时曾多次禁筑新圩及废毁不合理的圩岸,但圩田仍是有增无减。洞庭湖区情况相似,明代有圩垸一二百处,到民国时期已增加到一千多处。自1894~1949年洞庭湖水面从5400km2缩小至4300km2,除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来沙的自然淤积外,人为促淤围垦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有垦湖为田和废田还湖的争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圩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988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