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周原建筑遗址

[拼音]:Zhouyuan jianzhu yizhi

[外文]:remain of Zhouyuan architecture

周原在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之间,岐山南麓,是周建国前太王至文王迁都丰京以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周原为周文化遗迹密集区,南北5公里、东西3公里。1976年以来,在岐山县凤雏村发现早周建筑遗址,扶风县召陈村发现西周中期的建筑遗址。1982年周原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建筑遗址

坐落在大型夯土台基上,台基南北为45.2米,东西为32.5米,是一所矩形平面的两进院落(图1)。南面正中是大门,门道左右各有一间由内包木柱的夯土墙围成的“塾”。门外正前方为四角有木柱的夯土“门屏”。门内第一进庭院北面是东西 6间、南北3间的堂,每间面宽约3米。堂的北、东、西三面有夯土墙,北墙开3个小门,南面敞开。堂北面中央有过廊,向北穿过第二进庭院,连通第二进房屋。第二进房屋分成三间,中间为“室”,东西两侧间为“房”;“室”开一门一窗,“房”各开一门;后壁为夯土墙,槛墙为垛泥墙。中门、堂、室形成院落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各有8间纵贯南北的庑,与中轴线上建筑共同构成前后两进的院落。在前部左、右塾和后进左、右房的外侧都有门,共两个前侧门,两个后侧门。

各房屋都建在夯土房基上。堂的柱子埋入基中0.5~0.7米,下有础石。墙壁下部夯土筑成,墙中有木柱。但遗物堆积中有大量垛泥墙,可能上部有使用垛泥墙处。堂的柱洞沿开间方向成列,而沿进深方向有些错位,表明其承重主梁是纵开间方向架设的檩架构架。屋顶做法是在檩上顺屋面坡度密排用草绳绑成的苇束,上下两面均抹草泥,用白灰、细砂、黄土混合的砂浆抹面。屋的脊部、檐口、天沟处铺瓦,有的瓦下有瓦钉或环,以便钉入泥中或系于檩或苇束上。室内的地面、墙壁和各房屋的踏步、台基侧缘和散水都用砂浆抹平。在局部台基边缘和踏步处用草拌泥制的土坯。前院在东门塾下埋陶制排水管6节,外端接卵石砌的下水道。后院在穿廊和东庑下也有卵石砌的下水道。

凤雏遗址表明,早在周立国以前,已能建造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屋顶开始局部用瓦,房屋的木构架以深埋柱脚和外包夯土墙来保持稳定。

召陈建筑遗址

已发掘13处,尚未探明总体布局。其中F3、F5、F8三处基址较大,面积在230~360平方米之间,但仅存夯筑的房基、墙基和柱坑。柱坑以F3为较大,直径1.2米,深2.4米,用夯土和夹土卵石分层夯成柱墩,墩上立柱,柱径0.50~0.70米,埋入室内地面以下0.30~0.45米。F3的柱网同样是沿开间方向成列,沿进深方向不成列,表明也是以檩架为主构架的。与凤雏遗址不同处是各角柱向内的45°分角线上都有附加柱,说明上部是庑殿形屋顶。这座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用料粗壮,体量宏大,较大开间为5.6米。在F3、F8两基址两侧都有0.80米的夯土墙,称为“序”。序将室内分为三部,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尚待探讨。召陈各建筑的屋顶也是顺坡铺苇束,上面抹草泥铺瓦,下面抹草泥再用砂浆抹面。瓦有筒瓦、板瓦、脊瓦、半圆瓦当等多种形式(图2),有的筒瓦和瓦当上有雷纹、山纹。F3等几座遗址原建筑的地面已破坏无遗,只保存下卵石铺砌的散水和道路。召陈遗址比凤雏遗址晚100多年,其建筑开间增大,柱子埋深减少,说明召陈遗址的建筑不仅体量增大,而且构架的稳定性也大为加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周原建筑遗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9338.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