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学-科学城

[拼音]:daxue-kexuecheng

[外文]:campus town-science town

集中设置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历史较长、比较 的有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为了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物质技术基础、信息和人才集中等条件,有的国家把科研、教育机构集中建在大城市附近,形成一个具有专门职能的新城,如苏联在50年代末建于新西伯利亚市郊的科学院城。有的大城市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将城市中一部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疏散出来,并建立一些新的科研机构,集中在与市区有一定距离的地点,建设新城,如日本东京都的筑波。我国有些城市的文教区,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东湖珞珈山文教区,也是科学城的一种类型。科学城在规划建设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1)在空间布局结构上通常有科研-大学-生产区,居住区,公共-商业中心和大型绿地等。其中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设计机构、实验工厂等用地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大部分(如日本筑波占60%左右)。在科研-大学-生产区内部,根据各单位的相互联系和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与影响进行分片配置。如在公共中心附近设置基础理论研究 质的机构和大学;在城镇边缘地带设立带实验工厂的研究所等。它们与居住区之间用绿带隔开。

(2)为了保证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有优美洁净的环境和完备的市政设施,这类城镇通常建在自然景观良好、环境不受污染的地区。如新西伯利亚市的科学院城建设在鄂毕水库旁,有沙滩浴场,连接大片森林,并有多种绿地。计划容纳22万人口的筑波设有大小公园62处。科学城的用地标准比一般城市要高一些。

(3)科学城的人口规模不大,一般为几万至十几万人。它的城市人口结构的特点是基本人口比重较大,如苏联科学院城基本人口通常占全城劳动人口的70%以上。由于这类城镇人口的流动 较大,因此可以在城镇中心附近设置旅馆式宿舍安置部分常住人口。

(4)科学城职能单一,需要依托中心城市,因此一般不应离大、中型中心城市过远,如苏联科学院城距新西伯利亚市为28公里;日本筑波距东京约60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产业如微电子、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兴起,这些产业必须与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密切结合,并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生产和产品小型化、变化快,要求较高的环境质量和 率的交通、通信条件等特点。一些发达国家60~70年代以来建立了一些离开现有大城市、以安排新技术产业和大学、科学研究机构为主的新兴城镇地带,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日本九州-山口地区等。

参考书目

Я.Τ.克拉夫秋克著,傅文伟译:《新城市的形成》,我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学-科学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132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