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豆荚螟


[拼音]:doujiaming

[外文]:Etiella zinckenella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世界 分布的豆科植物害虫。又名豆蛀虫。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全体灰褐 。前翅前缘有1条明显的白 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 横带;沿后翅外缘有1条褐纹。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 ,孵化前呈暗红 。老熟幼虫长14~18毫米,初龄时淡黄白 ,其后变灰绿直至紫红。蛹长约10毫米。黄褐 。

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以南方大豆产区发生较重。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60余种豆科植物。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子粒蛀空,且排泄虫粪造成霉烂。每年发生随地区及当年气候条件而异,如南岭以南每年发生7~8代;江淮流域4~5代;辽南及华北2~3代。各地主要以末龄幼虫结茧越冬,也有以蛹越冬。在4~5代区, 代幼虫为害豌豆、绿豆、苕子等;第2代为害春播大豆、绿豆、柽麻等;第3代为害大豆及豆科绿肥;第4、5代均为害大豆。成虫白天潜藏叶背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产卵于豆荚上,尤喜多毛品种。幼虫孵出后爬行或吐丝下垂扩散到邻株上,作一白 丝囊然后蛀孔入内为害。转荚为害时,入孔处也有丝囊覆盖,脱荚孔则无,这是鉴别荚内有无幼虫为害的重要特征。大豆收获时常有部分未脱荚幼虫随之带入晒场,在周围土表下越冬。田间豆荚螟的消长与温湿度、寄主特 、天敌数量等有关。在适温下,空间湿度在60%以下时产卵少,甚至不产卵,湿度过高对产卵也不利。适宜产卵相对湿度为70%。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抗虫品种;绿肥结荚期翻耕沤肥。

(2)避免与绿肥等豆科植物连作或邻作,有条件地区可水旱轮作,开花期灌水,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幼虫化蛹率;及时收割运输,使未脱荚的幼虫集中在晒场处理。

(3)掌握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在田间喷洒 、杀螟松等低毒农药,或选用残效长的药剂,在土表施用,毒杀入土老熟幼虫。

(4)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撒施白僵菌粉,或在发生期释放赤眼卵蜂。

参考文章

大豆豆荚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经济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宇滢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豆荚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宇滢;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57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