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栗钙土

[拼音]:ligaitu

[外文]:chestnut soil

发育于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上部呈栗 ,下部有菌丝状或斑块状或网纹状的钙积层。在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中已将大部分栗钙土划归软土。此类土壤在法国称棕 土,在加拿大称棕 和暗棕 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分类中,则仍沿用栗钙土的名称。

分布

栗钙土主要分布于欧洲大陆温带草原和北美温带草原地区。北半球的分布呈不连续的环带状; 南美洲的大草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以及非洲、亚洲西部、大洋洲等地区也有存在。在 ,栗钙土集中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黑龙江、河北、山西和陕西等省的北部以及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山地和山间盆地、谷地也有小面积分布。 境内的栗钙土与蒙古、苏联的栗钙土相衔接,是欧亚大陆草原栗钙土的东缘;但因受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完全受大陆气候影响的欧亚大陆中部的栗钙土有若干差异。

形成

成土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有机质和碳酸钙聚积。在剖面构型上,有栗 腐殖质积聚的表层和灰白 的碳酸钙淀积等诊断层次。有时因有粘化作用或盐渍化作用等附加过程存在,土体构型上出现相应的特征层次或 状。

栗钙土的植被由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其中主要是丛生禾草,并有走茎类和根茎类禾草,旱生杂类草也占一定的比例,还有少量草原灌木与半灌木;某些地区甚至有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在 ,栗钙土上的植被无论是种类、组成、生长高度、覆盖度或产量,都呈从东向西递减趋势。产草量变化范围在1.88~3.75吨/公顷2之间;但根系普遍发达,约有75%以上的根量集中于0~30厘米的土层中,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比值约为1:4~1:9,个别地区可高达1:20,从而为有机质的积累创造了条件,有利植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层厚度可达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大于2%,碳氮比(C/N)为8~12,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H/F)通常大于1.0。

栗钙土的碳酸钙富集过程也相当明显。由碳酸钙呈斑状或菌丝状积聚而成的钙积层通常在剖面30~50厘米处,少数出现在70~80厘米处,厚度约20~40厘米,石灰含量变动在10~30%之间。若栗钙土发育于具有明显的残积钙化作用的古老风化壳上,石灰含量可高达40~60%。

栗钙土的土壤溶液为盐基所饱和,呈弱碱 到碱 反应,全剖面pH在7.2~9.0之间,上部稍低,下部偏高。质地较轻,颗粒组成中以细砂(0.05~0.25毫米)占 优势,粘粒(<0.001毫米)含量变动于10~20%之间,在剖面30~60厘米或更深处的含量有增多趋势,但因其常与钙积层的位置相重叠而不易察觉。 粘粒的SiO2/R2O3为2.5~3.7。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是伊利石、氧化钾。大多为钙、镁饱和。栗钙土的碱化作用较为普遍,但 境内较少。盐化的栗钙土仅限于受地下水影响的半水成草甸栗钙土。栗钙土的底层有时有呈晶簇状的石膏淀积, 内蒙古东部的栗钙土多数无此现象。

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的差异:主要成土过程的强弱、附加过程的有无,以及剖面形态和土壤属 上的变化,栗钙土分4个亚类:

(1)暗栗钙土。多见于温带半湿润地区的边缘地带,有机质含量较高,钙积层出现在剖面50厘米以下。

(2)淡栗钙土。多见于荒漠草原地区的边缘地带。有机质含量较低,钙积层出现在剖面50厘米以内。

(3)栗钙土。介于上述两个亚类之间。

(4)草甸栗钙土。受地下水影响的草类生长茂密的栗钙土,有机质含量较高,钙积层发育微弱。有盐渍化作用。

利用

几乎所有栗钙土区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在进行畜牧业生产时应合理安排草场,分区轮牧,防止因放牧过度而使草场退化。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但须营造防护林带网,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带,并增施肥料,发展灌溉事业,同时注意防止土壤发生次生盐化。(见彩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栗钙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29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