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药


药材名称:山药

名称出处:侯宁极《药谱》

概况

异名:薯蓣(《本经》)、怀山、怀山药(全国通称)。

基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6种薯蓣的干燥块茎。薯蓣属全世界约有250种; 约有60多种,其中1/2的种类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iosco batatas Decne.)。参薯Dioscorea alata L.,又名脚板薯、鸡窝薯、毛薯(《广西南宁市药物志》),大薯(广东、浙江),脚板苕(四川),红毛薯(广西)。褐包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 Prain et Burkill,又名山薯、薯仔(广西)。山薯Dioscorea fordii Prain et Burkill。野山药Dioscorea doryophora Hance,又名戟叶薯蓣(台湾)。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 Thunb.,又名山药、野山药(通称)。正品山药一般指薯蓣。参薯、褐包薯蓣、山薯在部分地区广作“山药”入药。戟叶薯蓣在台湾广作“恒春山药”药用。日本薯蓣日本药局方收载和薯蓣同作“山药”入药。

历史:本品以薯蓣之名首载于《本经》列入上品。宋代《图经本草》记载颇详,云:“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角尖,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因唐太宗名预,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遂改为山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山药均为栽培品,主产河南温县,武陡、沁阳,孟县,博爱所产的怀山药为全国 的四大怀药之一,每年栽培面积都在万亩以上,年产量约3841000公斤,出口量约200600公斤,此外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亦产,除山西有少量出口外,其它大部分在国内销售或自产自销。

形态:缠绕草质藤本。块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长可达1m多,直径2~7cm,外皮灰褐 ,生有须根。茎通常带紫红 ,右旋。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少为3片轮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变异大,长3~9(-16)cm,宽2~7(14)cm, 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期叶片一般不裂,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形,叶腋内常有珠芽。花单 ,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8cm,近直立,2~8个生于叶腋,偶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呈明显“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 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1~3个生于叶腋。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cm,宽1.5~3cm,外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49页.图19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溪边,路旁灌丛或杂草中。分布除海南、云南南部外,几乎全 都有野生或栽培。

参薯与薯蓣不同之处为栽培参薯的块茎变异大,有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各种分枝,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通常外皮为褐 或紫黑 ,断面白 带紫 。茎具4条狭翅,叶片绿 或带紫红 ,卵形至卵圆形, 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叶柄绿 或带紫红 ;雄花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蒴果长1,5~2.5cm,宽2.5~4.5cm。花期11月~翌年1月,果期12月~翌年1月。(图见《 植物志》. 6卷. 分册.图版37) 野生种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以后传入东南亚,马来西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以至非洲和美洲。 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常有大面积栽培。药材名淮山,又名理毛条,方山药(云南)。主产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贵州、四川、云南。其中如福建霞浦、宁德、平和及广东海丰、台山、四会、云浮、花县有大量栽培。栽培面积及产量仅次于怀山药,以上药材商品多自产自销,很少外调或出口。

褐苞薯蓣与以上两种薯蓣不同之处为叶表面网脉明显;茎具有4~8条棱,茎、叶柄和叶片干时常呈红褐 。花期7月~翌年1月,果期9月~翌年1月。野生于海拔100~1950m的山坡、路旁、山谷杂木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云南南部。越南也有分布。 药材名广西淮山(淮山)均为栽培品。主产广西陆川、玉林、桂平、平南、灵山等县,年产量约4000万公斤,除部分出口外,大部分国内销售,此外福建清流及浙江瑞安等县也有栽培。

山薯与以上薯蓣的不同点为块茎长圆柱形,干时外皮不脱落。叶片纸质,宽披针形,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4(-17)crn,宽1.5~8(-13)cm, 渐尖或尾尖,基部变异大,近截形、圆形、浅心形、宽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稍开展,有时重叠。蒴果三棱状扁圆形,长1.5~3cm,宽2~4.5cm。花期10~翌年1月,果期12月~翌年1月。(图见《 植物志》. 6卷. 分册.图版37) 生于海拔50~1150m的山坡、山凹、溪沟边或路旁的杂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南部。 药材名广东淮山(淮山),为栽培品。主产广东化州,高州、廉江、逐溪、三水、台山等县,其中化州地区每年种植面积10000~15000亩,年产量保持150~180万kg,其它如福建平和、浙江瑞安,松阳,丽水也都有少量栽培,主销省内或自产自销。

其它尚有野山药又名戟叶薯蓣,主要特征为叶片短三角状卵形,叶基深心耳形。叶缘常3浅裂至3深裂,质薄,叶腋无珠芽。药材名恒春山药(台湾),又名怀山(台湾),主产台湾恒春,屏东,据记载,台湾药用山药品种甚多,一般认为本品质地优良。日本薯蓣主要特征为叶片三角状披针形,长椭圆状狭三角形至长卵形,基部心形至箭形或戟形,有时近截形或圆形,叶缘无明显3裂,雄穗状花序通常2至数个或单个着生于叶腋。蒴果长1.5~2(-2.5)cm,宽1.5~3(-4)cm。花期5~10月,果期7~11月。(图见《 植物志》. 6卷. 分册.图版33)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日本, 也有分布。 药材名山药(日本)已收载于1986年 1改正日本局方,日本市场需要量包括淮山药在内,每年大约85吨。 野生日本薯蓣分布几乎遍长江以南各省区,块茎民间常药用或食用,但至今尚未发现本品有较大面积栽培或作商品山药收购的。而日本已以本品及怀山药同等列入药局方,这为山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药

栽培:宜温暖亦耐寒,适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流畅的土壤中生长。不耐涝。大多用营养繁殖,于4月上、中旬进行。龙头(芦头)栽植,可将越冬窖藏的龙头取出,按行距40cm开沟,深7cm,株距20~24cm,平摆于沟内,芽嘴成行,栽后覆土 。零余子(珠芽)培植,按20~25cn行距开沟条播,株距7~10cm,覆土约6cm。零余子出苗时间比龙头稍晚,长成的根茎整体,即为新龙头,供翌年栽植。幼苗出土后注意中耕培土,蔓高30cm时用竹竿等物搭架。在肥源充足的情况下,苗期、现蕾、开花期追施人粪 或腐熟饼肥等。雨季重视排水。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可喷1∶1∶150波尔多液及50%退菌特的800倍液。蛴螬及红蜘蛛等虫害,用90%晶体 1000~1500倍液浇灌。

采集:秋、冬季挖取块茎,除去泥土、须根,切去芦头,洗净,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磺熏后,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再用硫磺熏后,用木板搓成圆柱状,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药材主产于河南。

鉴别

状:本品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 或棕黄 ,有明显纵皱纹及未除尽的栓皮,并有须根痕,称为“毛山药”;去皮者称“光山药”,表面白 ,光滑细腻,有微细维管束线纹。质坚实,断面白 ,粉质,味微酸,带粘 。 以质坚实、粉 足, 洁白者为佳。

显微 ①山药 块茎(直径1~2.3cm)横切面:商品已去外皮,基本组织中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34~85μm,长85~115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2μm。维管束外韧型,四周有一列薄壁 维管束鞘;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50μm。树脂道分布在薄壁细胞间,充满黄褐 树脂状物。淀粉粒众多。(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97) 粉末:类白 ,味淡、微酸。 1)淀粉粒为粉末的主体,主为单粒,扁卵形,也有类圆形、三角状卵形、矩圆形,直径8~35μm,长约至48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可察见,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半复粒偶见,脐点2~3个。 2)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80~240μm,每一针晶粗2~5μm,先端稍尖或平截,碎断面略呈方形;含晶细胞大,矩圆形,壁稍弯曲。 3)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及环纹导管一般直径12~48μm;具缘纹孔长圆形,多数延长成线形,且排列紧密,形似梯状;导管束旁伴有木薄壁细胞,具长形单纹孔。 另可见筛管及纤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82) ②山药(日本薯蓣)粉末:黄白 ,气微,味微酸。淀粉粒众多,为粉末的主体。单粒多呈类三角形,少数类棒槌形或椭圆形,长至43μm,直径4~28μm;少数可见脐点,呈点状或缝状,有的可见层纹。1)草酸钙针晶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90~180μm,偶见稍短者;长约50μm,直径2~4μm。 2)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偶见小螺纹导管,直径4~33μm,具缘纹孔呈椭圆形或斜方形,排列较密,纹孔口缝状。 3)木栓细胞淡黄棕 或淡黄 ,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长至173μm,直径33~55μm,壁薄,有时多层重叠,有的胞腔内含 素块。木栓细胞下常可见下皮厚壁细胞,壁稍增厚,有的可见稀疏纹孔及孔沟。(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2页)

理化:取样品粉末12g,按“党参”项下方法进行薄层 谱。

加工 制:常用 制品有山药片、麸炒山药和土炒山药。 ①山药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到三~四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厚片,及时干燥。 ②麸炒山药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投入山药片,拌炒至黄 ,取出,筛去焦麸放凉。每山药100kg,用麦麸10kg。 ③土炒山药 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挂土 ,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山药100kg,用伏龙肝粉30kg。此外,尚有米制、蜜麸制等 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质

主要含淀粉16%、粘液质、胆碱、 囊素和16种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粘液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零余子含脱落素(d-Abscisin Ⅱ)、多巴胺(Dopamine),另一种酚类化合物(C11H15NO2·HCI)和山药素Ⅳ和V[1]。块茎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产地不同,其含量也不同[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8;17(7):1179 。[2] 药学杂志 1989;24(3):163。

药理

①对肠管节律 活动的影响 山药煎剂能明显拮抗由肾上腺素产生的家兔离体肠管紧张 降低,使肠管恢复节律。生山药与清炒、土炒、麸炒等不同 制方法对离体肠管的作用无明显差别[1]。 ②山药煎剂或研末ig或研末局部涂搽可使家畜溃疡 口腔炎愈合[2]。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 1989;11(5):45 。[2] 甘肃畜牧兽医 1986;(1):24。

味甘,平。 ①《本经》:“甘,温。” ②《别录》:“平。” ③《药 类明》:“甘,凉而润。” ④《药品化义》:“生者 凉,熟则化凉为温。”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涩精。

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慢 肠炎,糖 病,遗精,遗 ,白带。 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③《药 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⑦《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⑧《安徽中草药》:“补脾胃,止泻,固精。主治慢 肠炎,遗 ,遗精, 频,糖 病,痈疖初起,风痰喘急,毒蛇咬伤。” ⑨《中药大辞典》:“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 频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有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人参、黄芪,治饮食减少。 ②配熟地黄、山萸肉,大补阴虚。 ③配茯苓,治 频, 多。 ④配杜仲。苁蓉,治疗 。 ⑤配苍术,治湿热虚泄。 ⑥配白术,治脾运虚弱。 ⑦配甘蔗汁,治痰气喘急。 ⑧配麦冬、百部,补肺止咳。 ⑨配蓖麻子,敷肿毒初起,赤硬肿痛。

方选和验方: ①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心气不足,头昏目晕,喜怒无时,忧愁悲伤,盗汗,饮食减少,恐怖不宁:木香(煨)75g,麝香3g,茯苓30g,山药(姜制)30g,茯神30g,黄芪30g,远志(炒)30g,人参15g,桔梗15g,甘草(炙)15g,朱砂9g。为末,和匀,每服6g,温酒调服。 ②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气脉不和,恶寒,发热,鼻塞,头昏,咳嗽,咯痰:山药90g,桔梗90g,茯苓90g,甘草90g,白芷90g,陈皮90g,青皮90g,香附90g,白术120g,干姜( )60g。为末和匀,每服6g,姜3片,枣1枚,木瓜1片,水煎服。 ③无比山药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补益精髓,强壮筋骨,治肾气虚损,头昏目眩,手足多冷,肢体酸痛,饮食减少,消瘦,头痛:赤石脂30g,茯神30g,巴戟30g,熟地(酒浸)30g,山茱萸30g,牛膝(酒浸)30g,泽泻30g,山药60g,五味子180g,苁蓉(酒浸)120g,杜仲(炒)90g,菟丝子90g。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20~30粒,食前温酒下。 ④八味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补益精髓,轻身延年,治肾气虚损,脐腹疼痛,足膝无力,不欲饮食,肢体酸痛,并治足气,虚劳,消渴等症:丹皮90g,茯苓90g,泽泻90g,熟地240g,山茱萸120g,山药120g,附子( )60g,肉桂60g。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日2服。 ⑤玄兔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治消渴:菟丝子300g,五味子350g,茯苓90g,莲子90g,山药180g。为末,酒煮山药末,糊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空腹米饮下。 ⑥青盐圆(《普济本事方》)治足膝无力:茴香90g,菟丝子120g,山药60g,青盐30g。其中兔丝子酒浸,煎干,单独为末,余共为末,和均匀,酒糊为圆,梧子大,每服30~50圆,盐酒或盐汤下。 ⑦川芎散(《普济本事方》)治疗风眩头晕症:山药15g,甘菊花15g,人参15g,茯苓15g,川芎15g,山茱萸30g。为细末,每服6g,酒调下,日3服,不拘时。 ⑧《肘后百一方》:“治疗腰痛,或 :干漆12份,巴戟12份,杜仲12份,牛膝12份,桂心8份,狗脊8份,独活8份,五加皮10份,山茱萸10份,山药10份,防风6份。为末和匀,炼蜜丸梧子大,空腹酒下20丸,日再。” ⑨阳春白雪糕(《叶种福堂公选良方》)治胃脘痛:茯苓120g,山药(炒)120g,芡实120g,莲肉120g,糯米500g,黄米(炒)500g,白糖60g。除白糖外蒸熟为末,再拌入白糖,印作饼子晒干,每日空腹吃几个。 ⑩肥儿丸(《叶种福堂公选良方》)健脾消食:山药(炒)60g,茯苓45g,白扁豆(炒)45g,五谷虫(炒)45g,山楂(炒)45g,白芍(炒)45g,麦芽(炒)45g,神曲(炒)45g,当归45g,白术(炒)30g,陈皮30g,使君子肉30g,胡黄连21g,甘草21g。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3g。 ⑾山芋丸(《圣济总录》)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山芋、白术各30g,人参1g。捣罗为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温米饮下。 ⑿《濒湖经验方》:“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份,饭丸,米饮服。” ⒀《儒门事亲》:“治 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干山药(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各等份为细末,稀米饮调服。” ⒁《简便单方》:“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50g,甘蔗汁100ml,和匀,炖热饮之。” ⒂《普济方》:“治肿毒初起:山药(鲜),蓖麻子,糯米等份,水浸,研为泥,敷肿处。” ⒃《救急易方》:“治项后结核,或赤硬肿痛:生山药1挺,蓖麻子2个,同研,贴患处。” ⒄《本经逢原》:“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芎,白糖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

单方应用:①《百一选方》:“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一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 ②《普济方》:“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早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山药1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熟,一半生用,为末,米饮下。” ③《圣惠方》:“治下焦虚冷, 频数,瘦损无力:薯蓣,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20ml,熬令香,旋添酒200ml,搅令匀,空腹饮之,每日1服。” ④《儒门事亲》:“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患处。”

食疗:①《纲目》:“山药酒,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 ②《纲目》:“薯蓣粥, 精,固肠胃:山药入米煮粥。” ③《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妊娠痫风,脉微似弦而兼数:连日煮山药粥食。”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发热,纯投苦寒药品而致脾胃受伤,大便滑下,月余未止,形状虚弱,脉细微浮数,恶心,饮食不进,昼夜泻十余次:山药粥旬日连服。”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久泄数月不止,屡治不效:以生山药轧细,煮粥食,日3次食。” ⑥广东医学 1963:“治小儿肠胃机能紊乱,泄泻:淮山药90g,莲肉90g,麦芽60g,茯苓30g,大米500g。共磨细粉煮成糊状加白糖,日服3次,无泄泻者去茯苓。” ⑦河北《中医验方汇选》(第2集):“治消渴,多饮, 频数,多食,好饥,肌肉消瘦:将鲜山药蒸熟,每次饭前先吃山药90~120g。然后吃饭,可连续服食,病半年,一年者可愈。” ⑧《本草经解》:“叶天士云:里有窭人,生儿乏乳,困瘁己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即煮山药,糜烂如粥,以代母乳,喂 ,婴幼均宜。” ⑨山药炖甲鱼(北京中医杂志 1991):“治胆结石合并梗阻 黄疸,胆汁瘀积 肝硬化:鲜山药30g,龙眼肉20g,甲鱼500g, 甲珠10g,茭白30g。共清炖至烂熟,入茭白及佐料焖3分钟,即可食用。” ⑩ 猪胰粥(北京中医杂志 1991):“治胆结石合并糖 病:鲜山药60g,苡米120g,鲜猪胰一个。共煮粥食服或将猪胰焙干研粉,喝粥时撒上服。”

医药家论述

①苏颂《图经本草》:“薯蓣,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 ②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③张景岳《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 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 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凡固本丸药,亦须捣末为糊。总之 味柔弱,但可用为佐使。” ④贾所学《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泄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脾肺二脏主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 ,但 缓力微,剂宜倍用。”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 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 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 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 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⑥陈修园《本草经读》:“山药能 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藏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 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⑦缪希雍《本经疏证》:“薯蓣所主之虚之邪,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本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⑧章炳麟:“薯蓣一味,开血痹特不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

参考文章

山药治银屑病皮肤科与传染

怎样挑选山药常识

牛皮癣患者常吃山药有好处皮肤科与传染

山药爽口, 患者能否食用呢?皮肤科与传染

牛皮癣患者的黄金食物-山药皮肤科与传染

山药对牛皮癣患者的益处皮肤科与传染

特有品种鸡皮糙山药的高产种植模式鸡

山药过敏该怎么办皮肤科与传染

山药对于银屑病患者都有哪些功效?皮肤科与传染

带“山药”的诗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君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君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28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