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瘤牛


[拼音]:liuniu

[外文]:Bos indicus

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 哺乳纲牛科(Bovidae)牛属。草食 反刍家畜。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组织隆起似瘤而得名,古称犦牛,亦称犎牛。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类型。耐热、耐旱、耐粗饲,和普通牛培育,其后代有生育力。体格较高,骨骼纤细。头狭长,额宽而突出,耳长大而下垂,颈垂特别发达,甚至可延伸至腹下与阴鞘及 皱褶相连结。瘤峰发达,形状不一,重5~8千克,约占体重的2~3%。蹄质坚实,皮肤松弛,被毛短粗且稀疏。毛 多种,常见的有不同深浅的灰 、褐 、红 及黑 等。汗腺多,腺体大,易排汗散热。对焦虫病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遗传给其与普通牛的培育后代。皮肤分泌物有特殊气味,能防壁虱及蚊虻。许多国家利用瘤牛与欧洲肉牛培育,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液的优良新品种(见牛)。 也曾引入瘤牛改良当地黄牛。瘤牛有下列主要品种。

辛地红牛

乳役兼用。原产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来源于俾路支的山地牛。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普遍饲养,且被引至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及巴西等国。 曾于1940、1956、1960及1965年先后引入,分别饲养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等地,现在广西、贵州、云南、江西和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成年公牛体重 425~455 千克,母牛体重300~330千克。在终年放牧,每头每日补给混合精料1.5~2千克的条件下, 期为240~300天,产奶量1000千克以上,乳脂率5.0%左右。公牛主要供役用。

婆罗门牛

即美洲瘤牛。肉用型,由美国用几种印度瘤牛略加欧洲牛血液育成。分布于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等地。繁殖力强,利用年限长。在美国许多新育成的肉牛品种中均含有本品种血液。一般成年公牛体重为 770~1100千克,母牛为450~550千克。出肉率高。经肥育后屠宰率可达60~6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瘤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18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