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甘蕉根


药材名称:甘蕉根

名称出处:《拉祜族常用药》

概况

异名:香蕉(《纲目拾遗》),大蕉皮(广东中药),阿波(拉祜族语)。

基源: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粉芭蕉的全株及其根部新鲜胶状分泌物。芭蕉属约30种及很多变种;我国约10种,药用的有5种。

原植物:粉芭蕉Musa sapientum Linn.[Musa para-disiaca Linn var.sapientum(Linn.)O Ktze.],又名大蕉(《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历史:《纲目拾遗》谓:“蕉种甚多,子皆甘美,以香牙蕉为第一,……花出于心,每一心辄轴一茎作花,……每一花开,必三四月乃阖,一花阖成十余子,十花阖成 余子,大小各为房,随花而长,长至五六寸许,先后相次,两两相抱……其子三、四月始熟……”按其记载即为本种。

形态:植株丛生,主3~7m。叶片长圆形,长1.5~3m,宽40~60。m,叶面深绿,叶背淡绿,被明显的白粉,基部近心形或耳形近对称,顶端锐尖或尖,叶柄伸长,长30cm,叶翼约张开06cm。穗状花序下垂,果长圆形,果身直或微弯曲,果肉细腻,未成熟前味涩,或熟后味甜。(图见《拉祜族常用药》.208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边、屋旁前后土壤肥沃的空地上;多见于人工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性质

含酚类、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 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78。

药性

性味:甘、涩,寒。 ①《别录》:“大寒。” ②《唐本草》:“味甘,寒。” ③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甘、涩,大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热喘,血淋,热疖痈肿。 ①《别录》:“主痈肿结热。” ②《唐本草》:“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敷肿,去热毒亦效。” ③《本草求原》:“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血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捣汁涂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得配本草》:“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泉州本草》:“治麻疹肺热痰喘:鲜香蕉根6g,马齿苋30g,六月霜24g。合捣烂绞汁,炖微温,去沫内服。” ②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预防白喉:鲜香蕉根30g,蟛蜞菊15g。水煎服。” ③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治血淋:鲜香蕉根120g,旱莲草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治热疖肿毒:鲜香蕉根捣烂,外敷患处。” ②《中药大辞典》:“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新鲜香蕉根去皮洗净,捣烂绞汁,1~1.5L,分多次口服,每次少量,以服后不吐为度。亦可加蜂蜜适量调味。昏迷者可用鼻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甘蕉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48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