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凉粉草


药材名称:凉粉草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仙人冻(《纲目拾遗》),仙人草(《职方典》)。

基源:为唇形科凉粉草属植物凉粉草的全草。凉粉草属全世界有8~10种,星散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我国产2种,其中1种入药。

原植物: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M procumbens Hemsl.;M.elegans Hayata),又名仙草、仙人拌(广东)。

历史:凉粉草即仙人冻,始见于《纲目拾遗》草部,云:“仙人冻,一名凉粉草,出广中,……山中人种连亩,当暑售之。……疗饥润颜。”又引《职方典》云:“仙人草,茎叶秀丽,香犹檀藿。夏取其汁和羹,其坚成冰,出惠州府。”至今广东、广西仍用本种作凉粉,并称之为凉粉草。

形态:草本,直立或匍匐。茎高15~100cm,分枝或少分枝,茎、枝四棱形,被脱落的长疏柔毛或细刚毛。叶狭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5cm,宽0.8~2.8cm,先端急尖,基部钝,边缘具浅或深的锯齿,两面被刚毛或柔毛;叶柄长2~15mm。轮伞花序多数,组成间断的或近连续的顶生总状花序,长2~10cm;花萼开放时,长2~2.5mm,果时花萼筒状或坛状筒形,长3~5mm,10脉,横脉多数明显,脉间形成小凹穴;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长约3mm,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上唇片下方冠筒内略被微柔毛,冠筒极短,喉部极扩大,冠檐2唇形,上唇具4齿,2侧齿较高,中央2齿不明显,下唇全缘,舟状;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器,花药汇合成一室。小坚果长圆形,黑色。花果期7~10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6卷.549页.图版1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沟边及干沙地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台湾、浙江、江西、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夏季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或晒至半干,堆叠焖之使发酵变黑,再晒至足干。药材产于广东。

鉴别:全草多切成长约20cm的段。茎方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色,被灰棕色长毛,有沟槽,幼茎常扭曲,质脆易断,中心有髓。叶对生,多皱缩,长圆形或卵圆形,两面均被疏长毛,纸质,稍柔韧,不易捻碎。气微,味淡甘,嚼之有胶性。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①《本草求原》:“涩、甘,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效:清暑,解渴,除热毒。

主治:中暑,消渴,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 ①《本草求原》:“消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 ②《我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清凉解渴除湿剂,全草煎服,治糖尿病。” ③《广东中药》:“治湿火骨痛。”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治中暑,感冒,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作冷饮或浸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凉粉草15~60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中暑,高血压,急性病毒性肝炎,痢疾:凉粉草30~60g。水煎服。” ③《岭南采药录》:“治花柳毒入骨:仙人冻180g,蒸数次,加生麻雀8只,连毛,浸双料酒2000g,浸20天。每次服90g为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丁怡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凉粉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丁怡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36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