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野大豆藤


药材名称:野大豆藤

名称出处:《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野料豆(《饮片新参》),豆、细黑豆(《本经逢原》),鹿霍(《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豆科大豆属植物豆的茎、叶和根。

原植物: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又名野毛豆、乌豆(《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以野毛豆名始载入《百草镜》,以鹿霍和饿马黄名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以豆名载于《救荒本草》。

余项参见“野料豆”条。

药性

性味:①《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微寒。” ②《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淡。”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种子;甘,温。”

功效:滋养强壮,敛汗。

主治:盗汗,伤筋。 ①《救生苦海》:“治痘毒,连茎、根煅存性研末,麻油调敷。不问初起、日久、末溃、已溃。” ②《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自汗,盗汗,伤筋骨,消肿,无名肿毒,黄疸,小儿疳积,蜂蟹害。种子:用于头晕,目眩,风痹汗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120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赤脚医生 1977;(3):“治小儿肠炎:野大豆藤适量,水煎,趁热洗腹部,1日2次。”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伤筋:鲜野大豆根、蛇葡萄根皮各适量,加酒糟或酒捣烂,烘热包敷患处。” ③《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盗汗:野大豆藤30~120g,红枣30~60g,加糖煮服。”

单方应用:①《湖南药物志》:“治自汗、盗汗,小儿消化不良:野大豆藤全草30~90g,水煎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胃痛,跌扭腰痛:野大豆根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大豆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98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