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螳螂跌打


药材名称:螳螂跌打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硬骨散(云南),歪淋(傣族语)。

基源:为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螳螂跌打的茎、叶。

原植物:螳螂跌打Pothos scandens L.

形态:附生藤本,长4~6m以上。茎圆柱形,径1.5~2mm,节间长2~2.5cm。老枝节上常有氣生根;花枝多披散。叶形多变。叶片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长4~8cm,宽1~3cm,有时在下枝下部退化为1长仅1~2mm的小尖头;基出脉3对,纤细,细脉倾斜,网结。叶柄楔形,先端截平或微下凹,长4~10cm,宽1~2.3cm,多少具耳,脉多,平行。花序单生叶腋;序柄长约5~8mm,基部苞片6~8枚,覆瓦状排列,卵形。佛焰苞极小,紫色,舟状,长5~6mm。肉穗花序淡绿色、淡黄至黄颜色,近圆球形,长5~6mm,粗4~5mm,梗长4~5mm;蕾时直立,花时从梗基部作180°的内折或扭转270°,因而佛焰苞直立,而肉穗花序下垂或扭向一侧。浆果绿色,成熟时红色或黄颜色,长圆状卵形,长不及1cm,粗5~6mm。花果期四季。(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17页.图版3∶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平坝或河漫滩雨林及季雨林中,多附生于树干或石崖上。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至东南部。自孟加拉锡尔赫特,南达斯里兰卡、东经安达曼群岛、中南半岛至菲律宾,东南经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至爪哇、加里曼丹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茎、叶,除去杂质,切碎晒干。

药性

性味:苦、辛,温。 《新华本草纲要》:“茎、叶:味苦、辛。”

功效: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散瘀消肿,祛风湿。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泡酒,15~30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阔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螳螂跌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阔;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89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