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鳇鱼


药材名称:鳇鱼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鳣(《诗经》),含光、蜡鱼(《临海异物志》),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儿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鱑鱼(《纲目》)。

基源:为鲟科鲟属动物鳇鱼,药用其肉。

原动物:鳇鱼Huso dauricus(Georgi)

形态:体长约2m,较大的可长达5m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a href='baike/222/32332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虾蟆Q坌。辔嵌私辖W笥胰は蚋姑嫔煺梗舜擞稀H灞蛔萘械牧庑喂前?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颜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颜色,侧骨板黄褐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740页.5751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于我国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

生药

采集:多在夏、秋季用网、钩捕获。捕后剖腹去内脏,鲜用或切块晒干。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被虚、补血。

主治:贫血,营养不良,血淋,前列腺炎,淋巴结肿大等症。

参考文章水中大熊猫鲟鳇鱼水产/渔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鳇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86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