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黄花棘豆


药材名称:黄花棘豆

名称出处:《藏药志》

概况

异名:塞嘎尔(藏名)。

基源:为豆科棘豆属植物黄花棘豆的花、全草和根。棘豆属,全世界约300种,我国产约30种。

原植物: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粗壮,圆柱形。茎于基部分枝、具棱,密被黄颜色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长10~15cm;小叶17-19,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两面密被黄柔毛。总状花序明显长于叶轴,长10~25cm;花多数,密集于花序轴顶端;花萼筒状,被黄黑色柔毛,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花冠黄颜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基部渐狭,翼瓣与龙骨瓣短于旗瓣,龙骨瓣先端具喙;子房线被针形,被黄柔毛,具短柄,花柱下弯。荚果长圆形,长1.2~1.5cm,宽0.5cm,膨胀,表皮密被黑褐色毛。花果期7~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26页.图258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0~4300m山坡草地、灌丛或河滩。分布于 、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

化学性质

地上部分含槲皮素(Quercet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甙(Rhamnocitrin-3-glucoside)[1]、黄豆醇B(大豆皂醇B;Soyasapogenol B)、齐墩果烷-13(18)-烯-22α-氯-3β,24-二醇(Olean-13(18)-ene-22α-chloro-3β,24-diol)[2]、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黄豆醇B[3-O-(α-L-rhamnopyranosy1(1→2)-α-L-arabinopyranosy1(1→4)-β-D-glucuronopyranosy1)soyasapogenol B]、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黄豆醇B[3-O-(α-L-rhamnopyranosy1)-(1→2)-β-D-glucopyranosy1-(1→4)-β-D-glucuronopyranosy1)-soyasapogenol B)[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D-glucoside)、鼠李素-3-O-β-D-半乳糖甙(Rhamnetin-3-O-β-D-galactoside)、芹菜素(Apigenin)[4]。还含喹诺里西定生物碱:臭豆碱(Anagyrine)、N-甲酰基金雀花碱(N-Formylcytisine)、野决明碱(Thermopsine)、13-羟基鹰爪豆碱(13-Hydroxysparteine)[5]。

参考文献

[1] 植物学报 1986;28(4):404。[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9;10(9):901。[3] 化学学报 1987;45(2):145。[4] Phytochemistry 1991;30(8):2707。[5]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3;2(1):58。

药性

性味:全草:甘、微苦、温。根:甘、温。

功效:全草:利水、泻水肿、浮肿、清脾、肺热。根:强壮补气、排脓生肌、利水止汗。

主治:全草:治腹水、止肠痛。根:治久病衰弱,慢性肾炎浮肿、痈肿疮疖、贫血等症。花:利水。

参考文章绵羊黄花棘豆中毒防治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花棘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6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