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升麻


药材名称:升麻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绿升麻(湖北、西北各省、云南),西升麻、川升麻(通称),鸡骨升麻(西北)。

基源: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升麻属全世界约18种以上;我国约8种,其中6种供药用。

原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Actaea cimicifuga L.;Cimicifuga irei Lévl.),又名绿升麻(湖北、云南),黑升麻(《陕西中药名录》)。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Actinospora dahurica Turcz.ex Fisch.et Mey.;Actaea dahurica Turcz.),又名窟窿牙根、牤牛卡根、龙眼根(东北)。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又名窟窿牙根、龙眼根(东北)。正品升麻一般指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单穗升麻Cimicifuga x Wormsk.,又名野升麻(《陕西中药名录》),其根茎在东北、四川有时也混用。小于升麻Cimicifuga acerina(Sieb.et Zucc.)Tanaka的根茎在河北与四川部分地区民间药用。

历史:升麻始载于《别录》。《纲目》释其名曰:“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图经本草》描述其形态:“今蜀汉、陕西、淮南州群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此描述再参考《纲目》的升麻附图,系指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这种情况,在我国四川等部分地区沿用至今。但历代本草所载升麻不止一种,如陶弘景云:“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颜色。”陶氏所说产益州(即今四川省境内)的鸡骨升麻,可能即是升麻属的升麻,产北部形虚大而黄颜色的可能是升麻属的其它种植物。升麻为常用中药,早在30年代初期就有人进行升麻的生药学研究,40~50年代开始进行药理、临床的研究,60~70年代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成分研究,由于其疗效显著,现已载入《我国药典》,并广泛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升麻研究的重视。

形态:升麻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大形,坚实,表面黑色,有多数内陷的老茎残迹。茎高1~2m,圆柱形,中空,上部分枝。下部茎生叶具长达15cm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二至三回3出羽状全裂,顶生小叶菱形,常浅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斜卵形,比顶生小叶略小,或所有的小叶均较小,长仅2.5~4cm,宽1~2,5cm(多小叶变种var.foliloloea Hsiao);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被白色柔毛;或下面全部密被白色绵毛(毛叶变种var.velutina Franch ex Finet.et Gagnep.)茎上部叶较小,常一至二回3出或羽状全裂。圆锥花序,具分枝3~20条,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锈色的腺毛及短毛;苞片钻形,比花梗短;花两性,萼片倒卵状圆形,白色或绿白色,长3~4mm;退化雄蕊位于萼片内面,。宽椭圆形,长约3mm,顶端微凹或二浅裂,能育雄蕊多数;心皮2~5,密被灰色毛。蓇葖果长圆形,长8~14mm,宽2.5~5mm,被贴伏的柔毛,基部渐狭或长2~3mm的柄,顶端有小喙。种子3~8,椭圆形,全体生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2300m间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

药材名升麻(又称川升麻、西升麻),产陕西(洛南、西乡),四川(南坪、西昌、灌县),青海(互助、湟中),此外,云南、甘肃、河南、湖北也产,以四川产量较大。主销我国西南、西北、中南等地。

兴安升麻与升麻形态的区别为:根状茎为横生的不规则长条块状,常分岐或呈条状结节,略弯曲,有多数下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下部茎生叶为二回或三回3出复叶,有长叶柄,各回小叶均有明显小柄,顶生小叶宽菱形,3深裂,基部微心形或近圆形,侧生小叶稍偏斜。圆锥花序具分枝7~20;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早落,退化雄蕊叉状2深裂,顶端有2个乳白色的空花药;心皮4~7,疏被灰色柔毛或近无毛。种子3~4,椭圆形,四周及中央生鳞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 第2版.图219)生于山地林缘灌丛、山坡疏林或草地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药材名北升麻,产黑龙江、河北(承德、张家口),山西(大同),内蒙古(集宁、凉城);此外,辽宁、吉林也产,以山西、河北产量较大,销全国并出口。

大三叶升麻与上述两种区别为:根状茎粗壮,有圆洞状老茎残痕。茎下部微具槽。下部茎生叶为二回3出复叶;小叶均有柄,中央一片柄较长,两侧的较短,小叶片较上述两种厚,稍带革质,两面均无毛,顶生小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顶端3浅裂,侧生小叶斜卵形。圆锥花序具2~9分枝,其分枝和花序轴所成的角度通常小于45°;退化雄蕊椭圆形,顶端白色,近膜质,通常全缘。蓇葖长圆形,无毛或毛或近无毛;种子通常2,四周生膜质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0)生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药材名关升麻,产辽宁(本溪、铁岭、凤城),吉林(永吉、桦甸)及黑龙江等地,销全国。

除了上述3种升麻外,各地尚有用本属单穗升麻和小升麻植物的根状茎作升麻入药:单穗升麻C, x Wormsk.其根状茎在东北、四川也被混用。此种植物的特点在于花序通常单一而不分枝,根茎较上述三种为小。分布于东北、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小升麻C.acerina(Sieb,et Zucc.)Tanaka其植物的特征在于叶为3出复叶,近基生,小叶卵状心形;根状茎较细,生多数须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过去河北与四川部分地区民间称其根茎为小升麻,作药用,目前在商品药材中不常见。其它还有少数地区用其它科属植物的根茎作升麻入药的,如广东、广西、福建习用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的根作升麻药用;在贵州及四川有一种“秤杆升麻”或“土升麻”,取自菊科植物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的根及根茎;在甘肃、陕西部分地区民间有用虎耳草科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Maxim.)Franch,et Sav.;在云南部分地区用溪畔落新妇Astilbe rivularis Buch.-Ham.的根茎称红升麻;还有在四川部分地区用毛茛科植物类叶升麻Actaea asiat ica Hara的根茎,称“绿豆升麻”作为药用。

生药

栽培: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宜在阴湿而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栽培。用分株繁殖,于早春或深秋,结合收获,将挖出的根茎掰分开,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各33cm左右穴栽。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与施肥,保持土壤湿润。越冬时结合田园清洁,进行培土壅根。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细根干时,用火燎去须根,晒干。关升麻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北升麻主产于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升麻主产于陕西、四川、青海。

鉴别

性状:西升麻(升麻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直径0.7~3~6cm,分枝极多,茎基直径04~1cm,细根极多,断面灰绿色。以个大,质坚、外皮黑褐色、断面黄绿色者为佳。 北升麻(兴安升麻根茎)分枝较多。直径1一1.5cm,茎基较密,断面微带绿色。 关升麻(大三叶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多短分枝成结节状,长8~20cm,直径1.5~2.5cm;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时皮部脱落可见网状筋脉,上有数个圆洞状茎基,直径0.5~2.5cm,两侧及下面有少数细根断痕。质坚硬而轻,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显微 升麻 根茎(直径约1cm)横切面:最外为1列棕色不整齐的后生皮层,细胞壁增厚,有层纹;内侧为1列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类方形,壁较厚,壁孔明显;以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韧皮部外侧?心净宋墒鱿宋槌桑簧湎呖砉恪D局什坑傻脊芗澳鞠宋槌桑净V醒胛瑁械囊殉煽斩础1酒?薄壁组织中有大量树脂块(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1)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呈长梭形,末端斜尖、长尖或钝圆,偶有微凹或一侧尖突似短分叉,直径13~55μm,长约至495μm,壁厚2~9μm,具缘纹孔细小,有的沿纹孔口裂成缝隙,胞腔偶含黄棕色团块状物。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117μm;有的具缘纹孔导管分子粗短,呈圆桶状,两端略小,具缘纹孔细小而密,网纹导管的纹孔狭细而偏斜;有的导管腔内含棕色物。 ③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三角形,稍有细胞间隙,壁厚3~16μ,厚薄不匀,有的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于胞腔。 ④淀粉粒较多,细小的常聚集成团,单粒类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另可见本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7)兴安升麻 根茎(直径约1.5cm)横切面:后生皮层细胞壁稍增厚,无层纹;皮层石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较薄,纹孔较少;韧皮部外侧的纤维群较小,木纤维大部非木化;薄壁组织中的树脂块很少。(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2) 粉末:米黄颜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略呈梭形,末端斜尖、长尖或钝圆,一端常明显分叉,偶有3分叉,分枝等长或长短不一,直径9~45μm,长约至594μm,壁厚4~9μm,木化或非木化,纹孔口有的连接成裂隙。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3μm,具缘纹孔大多细小,排列紧密的呈六角形,偶见网状三生增厚;网纹导管的网孔狭细。 ③后生皮层细胞壁厚2~9μm,偶见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于细胞腔。另可见及少数石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9) 大三叶升麻 根茎(直径约1.5cm)的横切面:与升麻相似,其区别点是后生表皮细胞类方形,壁薄,无纹理;皮层石细胞类方形或长圆形,壁较薄,纹孔少;韧皮纤维、木纤维均木化,皮层薄壁组织中树脂块多见。(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2) 粉末:黄棕色,气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末端长尖或稍钝圆,有的一端分叉,分枝常不等长,直径14~47μm,长约至506μm,壁厚2~9μm,有的胞腔内含深棕色物。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83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的呈六角形,有的导管腔内含棕色物。 ③后生皮层细胞壁厚2~5μm。 ④淀粉粒少数,单粒直径8~36μm;复粒偶见,由2~3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8)

理化:取样品粉末2g,用甲醇50ml提取2小时,滤过,回收甲醇,残渣加热水20ml,水浴加热30分钟,用乙醚萃取,乙醚液回收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以升麻醇、阿魏酸、β-谷甾醇为对照。展距17cm,用10%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于105℃加热3分钟,斑点均显深蓝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在与阿魏酸相应位置上斑点显蓝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0)

加工炮制:①升麻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三四成透时取出,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蜜升麻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升麻100kg,用炼蜜25kg。 ③升麻炭 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④酒升麻 取升麻片,加酒与水拌匀,用微火焙干。每升麻片100kg,用酒20kg。 ⑤炒升麻 取升麻片,用文火少炒至微焦或焦黄。 ⑥麸升麻 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颜色,筛去麦麸。每升麻片100kg,用麦麸1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蜜升麻和酒升麻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酚性酸类,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的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阿魏酸、咖啡酸和水杨酸等[1,2]。 呋喃色酮类是升麻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解痉作用的阿密茴醇(Visamminol,维斯阿米醇)和阿密茴素(Visnagin,齿阿米素)[3],还有去甲阿密茴素(Norvisnagin)[4]和升麻醇(Cimiginol)[5](1)。三萜类,有升麻烯醇、北升麻醇(Dahurino1)[6]及有降压、解热、防止肝损伤的升麻醇木糖甙(Cimicifugoside)等[7,8]。 吲哚酮类黄颜色素,有黄颜色素甲和乙(两者为几何异构体)[5]。其它尚含生物碱等[2]。

参考文献

[1]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5):18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2 。[3]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32,1134 。[4]中药成分之化学.第2辑.台湾新医药出版社,703 。[5]Chem Pharm Bull 1981;29(8):2182 。[6]中医大辞典 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 。[7]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3):55 。[8]国外医学中药分册 1983;(4):41。

药理

升麻中含咖啡酸,体外能抗菌、抗病毒,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咖啡酸能提高大鼠的中枢兴奋性,增强人的胃酸分泌量;增强 张力;增进大鼠胆汁分泌[1],升高白细胞及止血等[2],所含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功能[3],所含水杨酸,外用作防腐及抗真菌剂,水提物对动物有镇静、降血压、抑制离体肠管与妊娠 ,对膀胱和未孕 呈兴奋作用,增强支气管及消化道的腺体分泌[7]。

兴安升麻含阿密茴醇、阿密茴素有解痉作用,对抗豚鼠空肠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效力为 碱的1/3~1/9[4],大鼠治疗量(阿密茴素)为9mg/kg,igLD50>309mg/kg[5],对犬的毒性与khellin相仿[6]。

参考文献

[1]Arzneim-Forsch 1966;16(11):545 。[2]中草药 1982;13(9):9 。[3]药学学报 1980;15(6):321 。[4]Chen Pharm Bull1964;12:316,1976;24:580 。[5]J Drug Res1975;7(2):1 。[6]J Drug Res 1975,7(3):109 。[7]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1。

药性

性味:辛、微甘,微寒。 ①《本经》:“甘、辛。” ②《别录》:“甘、苦,平、微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辛,温。’” ④《汤液本草》:“微苦,寒。”

归经:肺、脾、胃、大肠经。 ①《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 ②《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⑤《中草药学》:“入肺、胃、大肠经。”

功效:升举阳气,发表透疹,清热解毒。

主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漏,带下, 下坠,痛肿疮毒。 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 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痛,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 ⑤《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⑦《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消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麻疹、斑疹不透,胃火牙痛,久泻脱肛, 脱垂。” ⑨《中草药学》:“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牙龈肿痛糜烂,急性咽炎,气虚脱肛, 脱垂,雷头风头面肿痛,恶寒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使用注意: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 ②《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柴胡,治便溏,久痢,内脏下垂,崩漏带下。 ②配葛根,治麻疹初起,身热恶寒,头痛,疹出不畅。 ③配桔梗,治泻痢不止,脱肛。 ④配牛蒡子,治疹毒热,疹出不畅。 ⑤配生石膏,治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⑥配白芷,治阳明头痛。 ⑦配黄连,治口舌生疮。 ⑧配大青,治阳毒发斑,热狂烦乱。 ⑨配白术,治妇人白带过多。 ⑩配当归,治便秘。 ⑾配生地,活吐血、衄血、牙宣出血等症。 ⑿配柴胡、黄芪,治久泻脱肛, 下垂等症。 ⒀配黄连、石膏,治胃火亢盛之齿龈腐烂,口舌生疮。 ⒁配葛根、石膏,治胃火牙痛。 ⒂配牛蒡子、紫草,治麻疹热毒较盛者。 ⒃配桔梗、牛蒡子、玄参,治咽喉肿痛。 ⒄配黄芪、人参、柴胡,治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阴挺。 ⒅配芥穗炭,治前后阴各种出血症,如尿血,便血,崩漏。 ⒆配葛根、甘草、赤芍,治麻疹不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阴挺。 ⒇配当归、肉苁蓉、怀牛膝,治大便虚燥。 (21)配葱白、白芷,治头风目眩。 (22)配生地黄、麦门冬,治小儿尿血。 (23)配黄连、滑石,治一切带下。 (24)配生黄芪、当归、柴胡,治妇人转胞,小便滴沥不通。 (25)配川芎、荆芥穗、当归,治血崩。 (26)配薏苡仁、牡丹皮,治肺痛吐脓血。 (27)配知母、麦门冬、竹叶,治阳明热极发斑,头痛口渴。 (28)配蒿根,治脾土火郁。 (29)配莲肉、人参、治噤口痢。

方选和验方: ①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份。上同为粗末,每服12g,水300ml,煎至200ml,量大小与之,不拘对服。 ②清震汤(《医方集解》)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升麻、苍术各15g,水煎食后服;或烧全荷叶1张,研细调入煎药内服。 ③升麻丸(《圣惠方》)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15g,马蔺子0.5g,白矾0.5g,玄参0.5g。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1丸咽津。 ④升麻去湿和血散(《丹溪心法附余》)治肠澼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腹中大痛: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15g,熟甘草、黄芪各3g,当归身、熟地黄、苍术、秦艽、肉桂各1g,橘皮、升麻各2g,白芍5g。为粗末,水煎,空腹服。 ⑤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28g,当归14g,蜀椒(炒去汗)14g,甘草28g,鳖甲手指大1片(炙),雄黄7g(研)。上6味,以水800ml,煮取200ml,顿服之。老人,小儿分2次服,取汗。 ⑥升麻柴胡汤(《古今医统大全》)治心脾虚热上攻,舌上生疮,二颊肿痛:升麻、柴胡、芍药、栀子、木通、大青叶、黄芩各30g,石膏6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如口舌生疮不已,加熟附子1g。 ⑦升麻顺气汤(《医学入门》)治忧思饮食失节,面色黧黑,心悬如饥,不顽饮食,气短而促:升麻5g,葛根、防风、白芷、黄芪、人参各3g,白芍1g,甘草、苍术各2g。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⑧升麻汤(《圣济总录》)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遍体:升麻、大黄(锉、微炒)、黄芩(去黑心)、枳实(去瓤、麸炒令黄)、芍药各30g,甘草(炙)、当归(切、焙)各15g。粗捣筛,每服15g,用水200ml,去滓,空腹晚食前服。 ⑨升麻汤(《本事方》)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各15g,甘草1g。上锉为末,每服30g,水900ml,煎至300ml,去滓,日2~3服。 ⑩升麻胃风汤(《医学入门》)治虚风能食麻木,牙关紧搐,目内蠕动,胃风面肿:升麻6g,白芷、当归、葛根、苍术各3g,甘草5g,柴胡、藁本、羌活、黄柏、草豆蔻各1g,麻黄(不去节)2g,蔓荆子1g。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⑾升麻黄连汤(《寿世保元》)治阳明经风热而致的面热:升麻、葛根各5g,白芍2g,川芎1g,荆芥、薄荷各1g,苍术3g,甘草、黄连(酒洗)各2g,酒黄芩2g,犀角1.5g,白芷1g。为粗末,水煎,食后服。 ⑿升麻六合汤(《医垒元戎》)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者: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熟地黄(酒蒸)各14g,升麻、连翘各10g。为粗末,水煎服。 ⒀升麻补胃汤(《兰室秘藏·泻痢门》)治湿毒肠澼,下血紫黑,腰沉腹不痛:白芍5g,升麻、羌活、黄芪各3g,生地黄、熟地黄、独活、牡丹皮、炙甘草、柴胡、防风各2g,当归身、葛根各1g,肉桂少许。为粗末,分作2服,水煎,食前稍热服。 ⒁升麻黄芪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妇人转胞,小便滴沥不通:生黄芪15g,当归12g,升麻、柴胡各6g。水煎服: ⒂升麻汤(《滇南本草》)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甘葛各2g,前胡、栀子、黄芩、炒牛蒡子各3g,甘草1g,桔梗、薄荷各2g,川芎3g。引用灯心煎服。 ⒃升麻龙胆草饮子(《原机启微》)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属湿热者:升麻6g,炙甘草、谷精草、郁金、蛇蜕各1.5g,炒黄芩3g。为细末,热茶水调下。 ⒄升均汤(《证治准绳·幼科》)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竭:升麻、葛根、芍药、人参、茯苓、白术、紫草(或红花)、甘草。为粗末,每服9~:15g,加生姜,水煎服。 ⒅升麻汤(《圣济总录》)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升麻、连翘、大黄(锉、炒)、生地黄(切、熔)、木香各37g,白蔹、玄参各1g。上7味药,粗捣筛。每服15g,水600ml,煎至300ml,入芒硝末2g,去滓,空腹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 ⒆升麻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黄水疮:当归尾、赤芍、金银花、连翘(去心)、炒牛蒡子、生栀子、羌活、白芷、红花、防风、生甘草、升麻、桔梗小剂各3g,中剂各4.5g,大剂各6g。水煎,食远服。若疮生头面,减去当归尾、红花。 ⒇升麻和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疥疮发于四肢、臀、髀痛痒不常,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痛,浸淫浮肿,及癞风入脏,阴下湿痒,耳鸣,眼痛等症:干姜、炒枳壳各1.5g,葛根、炙苍术、桔梗、升麻各30g,当归、炙半夏、茯苓、白芷各6g,陈皮、甘草各45g,芍药22g,熟大黄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灯心15g茎,水煎食前服。 (21)升麻膏(《备急千金要方》)治丹毒疮肿热赤:升麻、白薇、漏芦、芒硝、黄芩、连翘各60g,栀子40枚、蒴藋120g。为粗末,水浸半日,以猪脂150g煎令水气尽,去滓成膏,每用少许外涂患处。 (22)牢牙散(《兰室秘藏》)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升麻120g,羊胫骨灰60g、草龙胆(酒洗)45g,羌活30g。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 (23)升麻拓汤(《备急千金要方》)治丹毒,疮肿热痛:升麻、漏芦、芒硝各60g,栀子20枚,黄芩90g,蒴藋150g。浸煮取汁,帛浸湿拓患处。 (24)升阳散火汤(《脾胃论》》治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者: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各15g,生甘草9g,防风8g,炙甘草9g,柴胡24g。为粗末,水煎服。 (25)升麻散(《济生方》)治膈上壅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升麻、赤芍、人参、桔梗、葛根各30g,生甘草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不拘时服。 (26)宁夏《常见病验方选编》:“治肾虚,火旺,牙病:升麻3g,青盐3g,黄柏12g。水煎服。” (27)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1;(2):“治阳痿属肝气抑郁、宗筋不起者:升麻、当归、太子参各12g,香附、白蒺藜、郁金、橘叶、佛手片各10g,赤芍20g,川芎、蜈蚣、九香虫各5g,丹参15g,黄芪15g,地龙3g。水煎服。” (28)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1;(2):“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潮热):黄芪、党参各5g,白术、当归各9g,升麻、柴胡各5g,炙甘草6g,熟地、黄柏、女贞子各9g,茯苓20g,薏苡仁15g。水煎服。” (29)湖北中医杂志 1991;(5):“治胃下垂:升麻20g,茯苓、麦芽、党参各15g,山楂12g,鸡内金、白术、枳实、三棱、莪术、川芎、柴胡各10g。红花9g。水煎服。” (30)《华佗神医秘传》:“治伤寒目翳:升麻、秦皮、黄连各30g。用水800ml。煮取500ml,冷之,分用60ml。仰眼以绵绕着头,取药液滴入眼中,如屋漏状,尽60ml止。须臾复,日5~6遍乃佳。”

单方应用:①《仁斋直指方》: “治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 ②《千金方》:“治产后恶物不尽,或经1月、半岁、1岁:升麻90g。以清酒1000ml,煮取400ml,去滓,分再服。当吐下恶物,勿怪。” ③《肘后方》:“治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头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升麻适量,用水浓煮,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 ④《补缺肘后方》:“治卒毒肿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 ⑤《仁斋直指方》:“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升麻15g,水煎服取吐。” ⑥《千金方》:“治热痱瘙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

食疗:《家庭食疗手册》:“治脱肛、 脱垂、便秘:升麻9g,黑芝麻60g。猪大肠一段长约30cm,洗净后,将上2味药灌入肠内,加适量水炖熟。去升麻后调味服食。”

医药家论述

①张元素《医学启源》:“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诀》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②李杲:“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③王好古《汤液本草》:“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也,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为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偕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仍归经耳。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 ④李时珍《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 ⑤倪朱漠《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瘄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 ⑥贾所学《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忌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⑦陈士铎《本草新编》:“升麻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多用之时。”“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出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势必热内走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 ⑧张璐《本经逢原》:“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 ⑨黄宫绣《本草求真》:“升麻,似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相成。” ⑩张德裕《本草正义》:“升麻,其性质颇与柴胡相近,金、元以来亦恒与柴胡相辅并行,但柴胡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抑遏;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之郁结,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故脾胃虚馁,清气下陷诸证,如久泄久痢,遗浊崩带,肠风淋露,久痔脱肛之类,苟非湿热阻结,即当提举清阳,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犹为升麻之辅佐,东垣益气升阳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辔扬镳也。至于肝肾之虚,阴薄于下,阳浮于上,则不可妄与升举,以贻拔本之祸,亦与柴胡同耳。”“升麻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阴虚、热自内发者不可妄试。又上升之性,能除巅顶风寒之头痛,然亦唯风寒外邪宜之,而肝阳上陵之头痛,又为大忌。濒湖谓升麻治阳陷眩运,则头目眩运,肝阳最多,所谓阳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药所宜也。东垣谓止阳明齿痛,盖用以引清胃之药,入于阳明经耳,非升麻能止齿痛也。”

参考文章莲花升麻的介绍观赏园艺李时珍认为升麻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成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升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成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3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