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钻秆虫


药材名称:钻秆虫

名称出处:《东北动物药》

概况

基源:为螟蛾科蛀草螟属昆虫高粱条螟的幼虫。

原动物:高粱条螟Preoceras venosata Walker

形态:成虫体长10~13mm,灰黄颜色,雄虫色泽较深、头小,下唇须突出。前翅灰黄,外缘有7个小黑点排成一直线,翅面有许多黑褐色纵条:后翅色泽较浅,雄蛾后翅淡灰黄颜色,雌蛾接近白色。幼虫体长30mm,初时乳白色,后变黄颜色,背面有红褐色纵列纹4条,各节背部有黑褐色斑纹4个。头部黄褐色,前胸淡褐色。

生境与分布:寄主于高粱、玉米、甘蔗等。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生药

采集:多于春季劈开有虫口的枯秫秸,取出幼虫,鲜用或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广东、广西、河南等地。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

功效:凉血,解毒。

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东北动物药》:“治便血:钻杆虫1.5~3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钻秆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6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