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肉桂


药材名称:山肉桂

名称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

异名:土肉桂、三条筋、小粘药(《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樟科樟属植物钝叶桂的茎皮。樟属全世界约250种,我国约46种。

原植物:钝叶桂Cinnamumum bejolghota(Buch.-Ham.)Sweet[Cinnamum obtusifolium(Roxb.)Nees],又名钝叶樟(《海南植物志》)。

形态:常绿乔木,高5~25m。树皮褐色,有香气;枝条粗壮,常对生,小枝圆柱形或钝四棱形,初时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叶柄粗壮,长1~1.5cm;叶片硬革质,近对生,椭圆状长圆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钝渐尖,基部近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侧脉自叶基0.3~1.5cm处生出,斜升与中脉直达顶端。圆锥花序着生于枝条上部叶腋,长13~16cm;总花梗长7~11cm。与各级序轴有灰色短柔毛;花被片6,两面被毛,但近顶端无毛;能育雄蕊9,第三轮雄蕊花丝近基部有1对腺体。浆果状核果椭圆形,长约1.3cm,直径约8mm;果托倒圆锥形,具齿裂。花期3~4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79页.0340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600~1780m的山谷坡地密林或疏林中。分布于海南、云南南部。锡金、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及越南也产。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多种原花色素与原花色素二聚物及其葡萄糖甙,和酰化黄烷-3-醇-葡萄糖甙(Acylated flavan-3-ol glucoside),它的结构为(+)-儿茶素-5-Oβ-D-(2”-O-阿魏酰-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5-O-β-D-)(2”-O-feruloyl-6”-O-p-Cou royl)-glucopyranoside]。

参考文献

CA 1986;105:57891g。

药性

性味:辛、甘,温。 ①《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辛,温。”

功效: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消肿接骨。

主治:胃寒腹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肾虚阳痿,经闭,蛇咬伤,外伤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g。外用:研末调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滢臻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肉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滢臻;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8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