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杨树皮


药材名称:白杨树皮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大叶杨(《植物名实录图考》),响杨、白杨、山小叶杨(《长白山植物药志》)。

基源:为杨柳科杨属植物山杨的树皮。

原植物: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

形态:乔木,高达25m,胸径约60cm,树冠圆形;树皮光滑,灰绿色,老树基部黑色粗糙。小枝光滑,萌枝被柔毛。芽卵形,无毛,微有粘质。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近等,长3~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密波状浅齿。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苞片棕褐色,掌状条裂,边缘密生长毛;雄花序长5~9cm,雄蕊5~12,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4~7cm,子房圆锥形,柱头2深裂,带红色。果序长达12cm;蒴果卵状圆锥形,长约5mm,有短柄,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51页.图702)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山坡、山脊和沟谷地带,常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分布较广,华北、西北至中南、西南高山地区及黑龙江、吉林均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水杨甙、水杨基白杨甙、水杨基特里杨次甙、白杨甙、特里杨甙和柳匍匐甙。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新修本草》:“苦。” ②《日华子本草》:“酸,冷。” ③《纲目》:“苦、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 ⑤《陕西中药名录》:“涩、微苦,寒。”

功效:祛风,清热,行瘀,利湿,杀虫。

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牙痛,口疮,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小便淋漓,秃疮,疥癣,蛔虫症。 ①《新修本草》:“主久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 ②《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 ③《日华子本草》:“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④《纲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 ⑤《我国高等植物图鉴》:“驱蛔虫。治腹痛及肺热咳嗽。” ⑥《中药大辞典》:“祛风,行瘀,消痰。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疮。”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解毒,清热止咳,驱虫。治高血压,肺热咳嗽,蛔虫病,小便淋漓。外用治秃疮疥癣。” ⑧《长白山植物药志》:“清热解毒,行瘀,利水,消痰。治感冒发热,风湿热,疟疾,结核发烧,消化不良,腹泻,痔出血。外用治蛇咬伤。嫩皮可治疗肾病,膀胱炎和尿滞留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集简方》:“治妇人白崩:白杨树皮250g,牡丹皮125g,升麻、牡蛎(煅)各30g。同研为末,每服30g,用酒煮服。” ②《外台秘要》:“治项下瘿气:白杨树皮300g,加于秫米中蒸熟,如常法酿成酒,每日服50ml,日2服。”

单方应用:①《千金要方》:“治妊娠下痢:白杨树皮500g,细切,水煎后分3次服。” ②《梅师集验方》:“治牙痛:白杨树皮,醋煎含之。”

参考文章含有白杨树皮的处方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杨树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7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