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络石藤


药材名称:络石藤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络石草(《近效方》),沿壁藤、铁线草、折骨草(《湖南药物志》),石盘藤、过桥风(《江西草药》),鬼系腰(《外科精要》)。

基源:为夹竹桃科络石属植物络石的茎、叶。络石属全世界约30种;我国产10种、6变种,其中药用的有5种。

原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 inoides(Lindl.)Lem.,又名骑墙虎、石邦藤(湖南、江西、福建)。

形态:常绿木质藤本,长达10m,具乳汁;茎赤褐色,圆柱形,有皮孔;小枝被黄颜色柔毛,老时渐无毛。叶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2~10cm,宽1~4.5cm,顶端锐尖至渐尖或钝,有时微凹或有小凸尖,基部渐狭至钝,叶面无毛,叶背被疏短柔毛,老渐无毛;叶柄短,被短柔毛,老渐无毛;叶柄内和叶腋外腺体钻形,长约1mm。二歧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朵组成圆锥状;花白色,芳香;总花梗长2~5cm,被柔毛,老时渐无毛;苞片及小苞片狭披针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5mm,外面被有长柔毛及缘毛,内面无毛,基部具10枚鳞片状腺体;花冠筒外面无毛,内面在喉部及雄蕊着生处被短柔毛,花冠裂片长5~10mm,无毛;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药箭头状,基部具耳;花盘环状5裂;子房由2个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卵圆形,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多颗,着生于2个并生的侧膜胎座上。蓇葖双生,叉开,无毛,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0~20cm,宽3~10mm;种子多颗,褐色,线形,长1.5~2cm,直径约2mm,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1.5~3cm。花期3~7月,果期7~12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53页 图486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上、岩石上。野生或栽培。我国广泛分布。

生药

栽培:适宜在温和湿润气候中生长。野生多附生于岩石墙或其它植物上,对土壤要求不严。通常用压条繁殖,在2~3月间将老藤分段埋入土中,深3~5cm,待至翌年早春,把藤挖出,按生根和分株情况,剪成单株进行栽种。栽时,应选有攀附物而较阴湿处,按穴距1m穴栽,每穴栽苗2株。栽后需插设支柱,以利攀援。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亦可用种子、扦插繁殖。

采集:秋季落叶前,采收茎叶,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主产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

鉴别

性状:茎枝细圆柱状,直径1~3mm,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纵皱纹及少数横裂纹,并有细小点状突起的皮孔,皮部薄,有时脱落而露出黄白色木部,在略膨大的节上有时可见细长的不定根;横断面髓疏松,多成空洞。叶对生,多已脱落,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黄绿色,微有光泽,革质。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红棕色,其外有时可见残存的皮层细胞及表皮。皮层薄,外缘有石细胞,排成不连续的环带;细胞类圆形,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中柱鞘纤维束环列。韧皮部散有少数分泌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茎的大部分,主为木纤维;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较少,多单个散在,也有2~3个并列。木质部内方有内侧韧皮部,其内方尚?a href='baike/224/30083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心净宋⒃凇K杞闲。庇衅屏眩杉宋安菟岣品骄А?图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868页,图696)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7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0∶10∶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30%硫酸液,于110℃加热1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83页.图197-1)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润或浸润,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吲哚生物碱:有狗牙花定(Coronaridine)、老刺木京(Voacangine)、19-表-老刺木分亭(19-Epi- cangarine)、Apparicine、Conoflorine[1]、伊波加因(Ibo-gaine)、山辣椒碱(Tabernaemontanine)、老刺木碱(Vobasine)和老刺木京-7-羟基吲哚宁(Voacangine-7-hydroxy-indolenine)[2];黄酮及黄酮甙:有芹黄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和木犀草素-4′-O葡萄糖甙[3],芹基配基-7-O-葡萄糖甙、芹基配基-7-O-新陈皮糖甙、芹基配基-7-O龙胆二糖甙、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新陈皮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龙胆二糖甙、Vicenin-2[9]。此外尚含:β-香树精,β-香树脂醇乙酸酯、羽扇豆醇、羽扇豆醇乙酸酯、羽扇豆醇不饱和脂肪酸酯、β-谷甾醇、豆甾醇、芸苔甾醇(Campesterol)[4]、牛蒡甙(Arctiin)、络石甙(Tracheloside)、去甲基络石甙(Nortracheloside)、罗汉松脂酚甙(Matairesinoside)、橡胶肌醇(Dambonitol)[5],β-谷甾醇葡萄糖甙和加拿 糖(Cy rose)[6]。

附 柔毛络石藤含黄酮类化合物[7]:花旗松素(Taxifolin)、花旗松素-3-阿拉伯糖甙、花旗松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和绿原酸[8]。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7;53(1):57。[2] Planta Med 1988;54(4):364。[3] CA 1988;108:49100v。[4] CA 1982;96:49021d。[5]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25。[6]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55。[7] CA 1982;97:88709e。[8] Phytochemistry 1988;27(3):948。[9]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2):54。

药理

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1]。其成分牛蒡甙可 冷血及温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时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对离体兔肠及 却有抑制作用[2]。叶中分离的木犀草素,木犀草素-4’-O-葡萄糖甙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抑制作用[3,4]。甲醇提取物给大鼠ip 250mg/kg对角叉菜胶性足浮肿有60%以上抑制率;小鼠sc1000mg/kg对醋酸扭体反应有30%以上的抑制率[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867。[2] CA 1934;28:47909 [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2):54。[4] CA 1988;108:49100v。[5] 药学杂志(日) 1985;105(9):845。

药性

性味:苦,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甘,平。” ③《纲目》:“甘、微酸不苦。” ④《江西草药》:“平,淡、微涩。”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

功效:祛风,通络,止血,消瘀。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①《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②《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③《药性论》:“主治喉痹。” ④《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⑤《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⑥《我国药用植物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⑦《我国药用植物图鉴》:“预防流产。” ⑧《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汁洗。

使用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②《药性论》:“恶铁精,杀殷孽毒。” ③《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徐长卿,治腰痛,关节痛。 ②配忍冬藤,治湿热痹痛,四肢拘急。 ③配丹皮,治湿热痹痛,关节红肿。 ④配蒲公英,治疔疮肿毒,乳痈等症。 ⑤配海风藤,治肢体麻木,疼痛及半身不遂诸症。 ⑥配鸡血藤,治筋脉拘挛,关节肿痛,风湿痹痛,瘀血红肿。 ⑦配射干、桔梗,治痈疽和咽喉疼痛,尤其是扁桃体炎,咽炎等症。 ⑧配皂角刺、乳香、没药,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⑨配独活、威灵仙、木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 ⑩配千年健、桂枝、桑寄生、独活,治风湿关节肌肉痛,特别是伴有四肢拘急,屈伸不便者。 ⑾配金银花、大青叶、赤芍,治痈肿。

方选和验方: ①博金散(《仁存堂方》)治心肾不济,或酒色过度,肾不足而有虚热,小便不清,遗精等症:络石藤、人参、茯苓各60g,煅龙骨30g。为末。每服6g,空心米饮下,日2服。 ②止痛灵宝散(《外科精要》)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30g(即络石藤,洗净,晒干),皂角刺30g(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1个(杵、炒,用仁),甘草节1.7g,没药、明乳香各9g(另研),上每服6g,水200ml,酒100ml,慢火煎至100ml。溃后慎之。 ③络石藤酒(《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治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络石藤60g,枸杞子18g,当归30g,白酒500ml。每服药酒9~15ml,每日2次。 ④络石藤汤(《实用中药手册》)治痈疽,疔疮,关节肿痛,扁桃体肿大,急性咽喉炎:络石藤12g,射干9g,紫菀9g,木通6g,赤茯苓12g,桔梗4g。水煎服。 ⑤舒筋活血片(《实用中药手册》)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络石藤红花、香五加皮、鸡血藤、狗脊、香附、自然铜、伸筋草各适量。制成糖衣片,每片0.3g,相当于原生药1g,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⑥五藤饮子(《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络石藤18g,青风藤9g,海风藤9g,鸡血藤18g,金银藤9g。水煎服。 ⑦《江西草药》:“治吐血:络石藤叶30g,雪见草、乌韭各15g,水煎服。” ⑧《江西草药》:“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30g,牛膝根15g。水煎服,白酒为引。”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肾虚便溏:鲜络石藤30g,红枣10枚。水煎服。”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先兆流产:鲜络石藤30g,桑寄生、苎麻根各30g。水煎服。” ⑾四藤二活艽健汤(四川中医 1986;(1))治坐骨神经痛:络石藤15g,石楠藤15g,鸡血藤30g,椿杞藤30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千年健15g,钻地风15g,半枫荷15g,威灵仙15g,当归15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近效方》:“治喉鼻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60g。切,以水300ml,煮取200ml,去滓,慢饮。”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关节酸痛,腰肌劳损:络石藤30g。水煎冲黄酒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筋骨痛:络石藤30~60g。浸酒服。” ④《江西草药》:“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外加包扎。” ⑤《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小儿感冒:络石藤30g,水200ml煎100ml,去渣不用,加红糖少许,每日分3次服。” ⑥《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风湿痛,扁桃体炎:络石藤30g,水煎分2次服。”

食疗:①《江西草药》:“治肺结核:络石藤30g,地菍30g,猪肺120g同炖,服汤食肺。”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湿症,荨麻疹:络石藤全草15~30g。炖猪精肉,食肉服汤。”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络石性质耐久,气味和平。神农列之上品。李当之称为药中之君,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服之当浸酒耳。仁存堂方云:小便变浊,缘心肾不济,或由酒色,遂至已甚,谓之上淫。盖有虚热而肾不足,故土邪干水。史载之言夏则土燥水浊,冬则土坚水清,即此理也。医者往往峻补,其痰反甚。惟服博金散,则水火既济,源洁而流清矣。” ②沈金鳌《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③张德裕《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若寒泄降之功用也。《别录》谓其除邪气,则以邪热而言。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然悟到,不可混作一例看。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阙疑。……苏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又谓之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④缪希雍《本草经疏》:“络石禀少阳之气。兼得地之阴气,其味苦,其气温,微寒而无毒。入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故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皆苦温通气血。血属阴,阴寒入血而除热之效也。又能除邪气,养肾,主腰髓痛,坚筋骨,利关节,疗蛇毒,心闷,刀斧伤。皆凉血除热之功也。《本经》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陈藏器以为能变白,亦指益阴凉血而言也。生石上者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络石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62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