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菥蓂


药材名称:菥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遏蓝菜(《救荒本草》),麦蓝菜(《滇南本草》),瓜子草(《中药志》),老鼓草(《我国药用植物志》),南败酱(《湖北中草药志》),败酱草(江苏、福建、东北地区)。

基源:为十字花科菥蓂属植物菥蓂的全草。

原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又名大荠、野榆钱(陕西),小山菠菜(山东),苦稽(甘肃),苦菜(安徽),臭虫草(江苏),则朵娃、哲噶(藏名)。

历史:(《本经》)始载菥蓂,列入上品。但历代本草中对其原植物所属种类均存在混乱现象,如常与荠或葶苈混用,如(《纲目》)中依据(《唐本草》)即认为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花白为菥蓂,花黄为葶苈。(《植物名实图考》)中也仍将荠菜作为菥蓂。

形态:一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高8~60cm。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基生叶倒卵状长圆形,长3~5cm,全缘;叶柄长1~3cm;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cm,宽1~1.5cm,基部抱茎,两侧箭形,边缘具疏齿,顶端圆钝或急尖。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直径约2mm;花梗纤细,长5~10mm;萼片4,卵形,长约2mm;花瓣4,长圆状倒卵形,长2~4mm,顶端钝或微凹。短角果倒卵形或近圆形,扁平,长12~15mm,宽9~12mm,顶端凹入,边缘具宽约3mm的翅。种子黄褐色,倒卵形,稍扁平,具同心环状纹。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1页.图1812)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地、沟边、路旁或田野。分布几遍全我国。

生药

采集:5~6月果实近成熟时采收带果全草,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

鉴别

性状:全草长15~55cm。根细长圆锥形,灰黄颜色,质硬脆易折断。茎圆柱形,直径1~5mm,灰黄颜色或灰绿色,有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多碎落。总状果序生于茎枝端及叶腋,果实卵圆形而扁平,表面灰黄颜色或灰绿色,种子扁圆形,棕褐色。气微,味淡。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皮层为5~10余列薄壁细胞。中柱鞘纤维浅黄颜色,数个至十数个成群。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浅黄颜色,常数个成群。维管束间为木化纤维所充满,宽10~25列细胞。髓宽阔。(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8页.图7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芥子甙(Sinigrin)等。

参考文献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75。

药性

性味:甘,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全草:苦、甘,平。” ②《福建中草药》:“微苦,平。”

功效:和中益气,利水消肿,利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肾炎, 内膜炎。 《全国中草药汇编》:“全草:阑尾炎,肺脓疡,痈疖肿毒,丹毒, 内膜炎,白带,肾炎,肝硬化腹水,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内蒙古中草药》:“治胃气不和:菥蓂30g,陈皮15g。水煎服。” ②《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迁延性肝炎:菥蓂全草30g,地耳草、白花败酱各15g,甘草6g,柴胡6g。水煎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痢疾,肠炎:菥冀、辣蓼各15g。煎服。” ④《安徽中草药》:“治肺脓疡:菥蓂10g,桔梗6g,鱼腥草、薏苡仁、冬瓜仁各15g,鲜芦梗30g。煎服。” ⑤《安徽中草药》:“治阑尾炎:菥蓂、赤芍各10g,薏苡仁12g,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煎服。” ⑥《安徽中草药》:“治疮痈肿毒:菥蓂、忍冬藤、连翘各15g,丹皮、牛蒡子各10g,生甘草6g。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肾炎:菥蓂鲜全草30~6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产后 内膜炎:菥蓂干全草15g。水煎,调红糖服。” ③《内蒙古中草药》:“治功能性 出血:菥蓂30g。水煎服。”

参考文章菥蓂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菥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58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