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栗树皮


药材名称:栗树皮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基源: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树皮。

原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 Blume

余项参见“栗子”条。

化学性质

含槲皮素、尿素(Urea)、色素[1]及鞣质[2]。

参考文献

[1] 我国药用植物志.第2册.科学出版社,1951:63。[2] 我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872。

药性

功效:凉血解毒。

主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 ①《唐本草》:“水煮汁,主溪毒。” ②孟诜:“主疽疮毒。” ③《本草图经》:“主疮毒。” ④《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⑤《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丹毒,煎汤洗。”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烧灰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漆疮:栗树皮或根250~500g。水煎,冲铁锈30~60g,洗患处,1日2~3次。” ②《安徽中草药》:“治漆疮:栗树皮或根2份,蟹壳1份。共烧炭存性,研末,调油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城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栗树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城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54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