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闽浙藜芦


药材名称:闽浙藜芦

名称出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七厘丹、山棕仔(《福建药物志》)。

基源: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闽浙藜芦的干燥根茎及根。

原植物:闽浙藜芦Veratrum ximowiczii Baker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不明显膨大,基部残存黑褐色网状纤维的叶鞘,须根细条状多数。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基部叶为矩圆形,长12~28cm,宽3~8(~12)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柄,两面无毛,主脉稍明显。圆锥花序长30~73cm,主轴、花梗、苞片均被灰色卷曲绵毛;花梗长约5mm;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花被片6,淡绿色,长圆形,长约5mm;雄蕊6。蒴果椭圆形,长0.7~1.5cm,直径0.5~1cm,先端宿存3枚喙状花柱。花果期7~10月。(图见《福建药物志》.第2册.470页.图60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1350m的林下荫湿处。分布于福建、浙江。

药性

性味:苦,寒。有毒。 ①《浙江药用植物志》:“苦、辛,寒。有毒。” ②《福建药物志》:“苦,寒。有毒。”

归经:《陕西中药志》:“肝、肺、胃经。”

功效:活血祛瘀,催吐涌痰,解毒杀虫。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痛,指头炎,癫痫狂躁,疥癣恶疮。 ①《福建药物志》:“催吐,涌痰。治跌打损伤,关节痛,狂躁。”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祛瘀,解毒杀虫。截疟,止痛。治跌打损伤,指头炎。杀灭蝇、蚤、臭虫。” ③《陕西中药志》:“吐风痰,定癫痫,杀虫。治中风痰涌,癫痫,喉痹。外治疥癣恶危。”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3g,开水送服。外用:捣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气弱及孕妇忌服。不可与诸参、细辛、芍药等配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关节痛:藜芦4.5g,以烧酒90ml浸1小时,取出捣烂布包,先擦然后敷患处。” ②《福建药物志》:“治狂躁:藜芦研末,每次1.5~3g,冲黄酒服。可涌吐宿食痰延,顿挫狂势,缓解症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苍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闽浙藜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苍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10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