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豉虫


药材名称:豉虫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打水虫(通称)。

基源:为豉虫科豉甲属昆虫豉虫的干燥成虫。我国仅此一种。

原动物:豉虫Gyrinus curtus Motsch.

形态: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991页.图4097)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于空中。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

生药

采集:夏季捕捉,处死,干燥备用。

药性

性味:《本草拾遗》:“有毒。”

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豉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43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