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观音座莲


药材名称:观音座莲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马蹄蕨(《陆川本草》),马蹄树、地莲花(《湖南药物志》),马蹄付子(广西),山羊蹄(《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观音座莲科观音座莲属植物福建观音座莲的根状茎。观音座莲属全世界约200种,我国约有62种。

原植物: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又名牛蹄劳、牛蹄蕨(广东),大马蹄(贵州)。

历史:观音座莲,《植物名实图考》始载之,云:“形似贯众而叶小,茎细,多枝杈。高二三尺,根亦如贯众,有黑毛,仿佛莲瓣,层层上攒,盖大蕨之类。”按上述并观其附图,似为本种。

形态:草本,植株高1.5~3m。根状茎直立,块状。叶簇生;叶柄粗壮,多汁,肉质,基部有托叶状附属物,长约50cm;叶片阔卵形,革质,长宽各约60cm以上,二回羽状,羽片5~7对,互生,狭长圆形,长7~10cm,宽1.5~2cm,基部近截形或近圆形,边缘具浅三角状锯齿,顶端渐尖,单数羽状;小羽片35~40对,对生或附生,具短柄,长7~9cm,宽1~1.7cm,披针形,下部小羽片较短,顶生小羽片分离,有柄,叶缘具规则浅三角形锯齿;叶脉开展,一般分叉。孢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mm,彼此接近,由8~10个孢子囊组成。(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1页.图242)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下溪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及泥沙,晒干可鲜用。

贮藏:晒干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陆川本草》:“苦,寒。”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咳嗽,痄腮,痈肿疮毒,蛇咬伤,功能性 出血。 ①《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湖南药物志》:“治心烦不安:马蹄蕨水煎,冲朱砂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疔疮,创伤出血:马蹄蕨鲜根茎,捣烂敷或干根茎磨汁涂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观音座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16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