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铃铛子


药材名称:铃铛子

名称出处:《吉林中草药》

概况

基源:为旋花科鱼黄草属植物北鱼黄草的种子。鱼黄草属全世界约80种;我国约有16种,其中药用植物9种。

原植物:北鱼黄草 Merremia sibirica(Linn.)Hall.f.(Convolvulus sibirica Linn.),又名北茉栾藤(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西伯利亚鱼黄草(《我国高等植物图鉴》),钻之灵(贵州),小瓠花(云南)。

形态:缠绕草本,植株各部分近于无毛。茎圆柱状,具细棱。叶卵状心形,长3~13cm,宽1.7~7.5cm,顶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稍波状,侧脉7~9对,纤细,近于平行射出,近边缘弧曲向上;叶柄长2~7cm基部具小耳状假托叶。聚伞花序腋生,有3~7朵花,花序梗通常比叶柄短,有时超出叶柄,长1~6.5cm,明显具棱或狭翅;苞片小,线形;花梗长0.3~0.9cm,向上增粗;萼片椭圆形,近于相等,长0.5~0.7cm,顶端明显具钻状短尖头,无毛;花冠淡红色,钟状,长1.2~1.9cm,无毛,冠檐具三角形裂片;花药不扭曲;子房无毛,2室。蒴果近球形,顶端圆,高5~7mm,无毛,4瓣裂。种子4或较少,黑色,椭圆状三棱形,顶端钝圆,长3~4mm,无毛。(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4卷.第1分册.图版15.图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2800m的路边、田边、山地草丛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广西西北、四川、云南、贵州。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果实,晒干,打下种子,拣去杂质。

化学性质

含多糖,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1∶1)、3%半乳糖组成,种子油中含3.5%二烯酸,9.3%三烯酸。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68。

药性

功效:泻下,通腑,逐水。

主治:大便秘结,食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研末。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吉林中草药》:“治食积腹胀:铃当子、鸡内金各9g。共炒黑,研末,每服3g,日服2次。”

单方应用:《吉林中草药》:“治便秘:铃当子研末每服1.5g,日服1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振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铃铛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振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75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