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网眼瓦韦


药材名称:网眼瓦韦

名称出处:《我国蕨类植物图谱》

概况

异名:金星草(《图经本草》),瓦韦(《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网眼瓦韦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网眼瓦韦Lepisorus clathratus(Clarke)Chmg(Polypodium clathratum Clarke)

历史:始载于《图经本草》,但以金星草为名。云:“金星草,生关、陕、川蜀及潭、婺诸州皆有之,又名金钏草。味苦,性寒,无毒。叶青,多生背阴石上尽处,或竹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背阴多年瓦屋上。初出深绿色,叶长一、二尺,至深冬背上生黄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因以为名。无花实,凌冬叶不凋,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析之有筋如猪马鬃。”今考证,峡州金星草类似本种。

形态:植株高10~20cm。根状茎横生,密被卵状披针形灰褐色鳞片,渐尖头,有明亮的粗筛孔,边缘有长齿,盾状着生。叶近生,薄草质,下面偶有疏鳞片;叶柄长1~4cm,禾杆色;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26cm,宽8~15mm,顶端钝或偶有渐尖,中部以下渐变狭,楔形,叶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主脉两侧各成1行,幼时有隔丝覆盖。(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54页.图50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0~3500m的林中树干或石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四川、云南。锡金、不丹、日本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苦,平。

功效:利水通淋,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淋病,水肿,痈肿,瘰疬,咳嗽,吐血,赤白痢疾,外伤肿胀、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研末撒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网眼瓦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62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