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赤沙糖


药材名称:赤沙糖

名称出处:《随息居饮食谱》

概况

异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

基源: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

原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

余项参见“甘蔗”条。

药性

性味:甘,温。 ①《唐本草》:“甘,寒。” ②《纲目》:“性温。” ③《医林纂要》:“甘,热。”

归经:入肝、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补中缓肝,活血和瘀。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秽,虚羸血痢。 ①《唐本草》:“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 ②《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 ③《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杀虫,解酒毒。” ④《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 ⑤《纲目》:“和中助脾,缓肝气。” ⑥《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⑦《本草从新》:“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 ⑧《医林纂要》:“暖胃,补脾,缓肝,去瘀,和血,润肠。” ⑨《随息居饮食谱》:“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酒或药汁冲化,9~15g。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有痰湿者不宜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损齿,发疳,不可长食之。” ②《本经逢原》:“助湿热,不可多食。”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沙糖、姜汁等份,相和,慢煎20沸,每咽半匙。” ②《纲目》:“治痘不落痂:沙糖调新汲水200ml服之,白汤调服亦可,日2服。” ③《摘元方》:“治下痢噤口:沙糖250g,乌梅1个。水600ml,煎300ml,时时饮之。” ④《摘元方》:“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 ⑤《摘元方》:“治虎伤人疮:水化沙糖300ml服,并涂之。” ⑥《我国民间小单方》:“治狗、猪、鼠咬伤:沙糖3g,水煎服或外抹患处。” ⑦中医杂志 1976;(6):“治火烧伤、水烫伤: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调敷。”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沙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沙糖,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气禀中和,味甘气寒,已为除热润燥之味,其治则能利肠解烦,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经火煅炼,性转为温,色变为赤,与蔗又似有别,故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取其温以通滞也;烟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然性温则消、则下,故虚热过服,则有损齿消肌之病;味甘主缓、主壅,故痰湿过服,则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参考文章赤沙糖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依沫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赤沙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依沫;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37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