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蒌蒿


药材名称:蒌蒿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异名:蒌(《诗经》),由胡、蘩(《尔雅》),水艾、小蒿子(江苏),红陈艾(四川)。

基源:为菊科蒿属植物蒌蒿的全草。

原植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

历史:药用蒌蒿,较早载于《食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蔓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蒡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又载:“按蔓蒿,古今皆食之,水陆俱生,俗传能解河豚毒……。”所述及附图似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清香气味。有匍匐地下茎,茎直立,高60~150cm,下部常木质化,无毛,紫红色。茎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密集,具短柄;叶片羽状深裂,长10~18cm,宽5~9cm,侧裂片1~2对,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顶端渐尖,有疏浅锯齿,表面无毛,背面被白色薄茸毛,基部渐狭或楔形,无托叶;茎上部叶三裂或不裂,线形而全缘。头状花序径2~2.5mm,近无梗,组成密集狭长的复总状花序;总苞近钟状,长2.5~3mm,宽2~2.6mm;总苞片约4层,外层的卵形,黄褐色,被短棉毛,内层的边缘宽膜质;缘花雌性,中央花两性,瘦果卵形,略扁,无冠毛。花果期7~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40页.图6494)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或沼泽地、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蒙古、朝鲜、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全草含山地蒿酮(Montanone)[1]、艾素(Yom-ogin)、以及1种香豆素,即莨菪亭(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2]。从地上部分分得2种新的倍半萜烯内酯,即新蝦夷愈创宁(Neoezoguaianin)和蝦夷艾宁(Ezoyomoginin),同时还分离得到5种已知的愈创内酯化合物,分别为艾蒿明(Yomogiartemin)、蝦夷蒿明(Ezoartemin)、山艾宁(Ya yomoginin)、蝦夷山艾宁(Ezomontanin)和11,13-二氢蝦夷山艾宁(11,13-Dihydroezomontanin)[3,4]。

从叶中分到3,5-,3,4-和4,5-二-O-咖啡酰奎尼酸(3,5-,3,4-和4,5-Di-O-caffeoylquinic acid),这3种鞣质具有止血作用[5]。

参考文献

[1] CA 1984;101:20556t。[2] CA 1984;101:207617f。[3] CA 1990;112:95469c。[4] CA 1988;109: 115918s。[5] CA 1987;106:23130p。

药性

功效:利膈开胃。

主治:《纲目》:“杀河豚毒。”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奕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蒌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奕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18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