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新修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基源: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龙胆属全世界约400种,我国产247种,其中药用的有约34种。

原植物:正品秦艽一般为4种:秦艽Gentiana crophylla Pall.(G.quinquenervia Turrill),又名大叶龙胆(《我国北部植物图志》),萝卜艽、鸡腿艽(甘肃),山大艽(河北)。麻花艽G.straminea Maxim.,又名蓟芥、解吉尕保(藏族名)。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又名粗茎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达乌里秦艽G.dahurica Fisch.,又名达乌里龙胆(《我国北部植物图志》),兴安龙胆(《中药志》)。另有5种在部分地区亦作秦艽入药:大花秦艽G. crophylla Pall.var.fetissowii(Regel et Winkl.)Ma et K.C.Hsia(G.wutaiensis Marq)。 秦艽G ica King ex Hook.f.,又名 龙胆(《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新疆秦艽G.walujewii Regel et Scb lh.,又名瓦氏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中亚秦艽G.kauf nniana Regel et Sch lh.,又名狭翅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天山秦艽G.tianschanica Rupr.,又名天山龙胆(《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秦艽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记载内容大致相同。李时珍《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今陕西),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乣”。《别录》载:“秦艽生飞鸟山谷(今四川)”。弘景曰:“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今四川、陕西)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者为佳”。恭曰:“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今甘肃、陕西)。”颂曰:“今河陕州郡多有之。根土黄颜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秆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根据以上形态和产地记述,古代所用的秦艽,与现在秦艽的根最为近似。药学学报1965年第12卷第6期对秦艽做了专门考证,指出本草记载的正品秦艽应是现今使用的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crophylla Pall.)。现在秦艽的产地也扩大到我国北部诸省区。

形态:秦艽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枝黄绿色或有时上部带紫红色,近圆形。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6~28cm,宽2.5~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叶脉5~7条,叶柄宽,长3~5cm,包被于枯存的纤维状叶鞘中;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5~15cm,宽1.2~3.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叶脉3~5条,无叶柄至叶柄长达4cm。花多数,无花梗,簇生枝顶呈头状或腋生作轮状,花萼筒黄绿色或有时带紫色,长7~9mm,一侧开裂呈佛焰苞状,先端截形或圆形,萼齿4~5个,稀1~3个,锥形,长0.5~1mm;花冠筒部黄绿色,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壶形,长1.8~2cm,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3~4mm。先端钝或钝圆,全缘,褶三角形,长1~1.5mm,截形,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花丝线状钻形,长5~6mm,花药矩圆形,长2~2.5mm;子房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1mm先端渐狭,花柱线形,连柱头长1.5~2mm,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或先端外露,卵状椭圆形,长15~17mm;种子红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2~1.4mm,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7~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08页.图402,509页.图403,514页.图413,515页.图414,516页.图4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滩、路旁、水沟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及东北地区。

麻花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黄绿色,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有时外面带紫色或蓝灰色,裂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生于海拔2000~4950m的高山草甸、灌丛、林下、林间空地、山沟、多石山坡及河滩等地。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湖北西部、四川、 。

粗茎秦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筒部黄白色,冠檐蓝紫色或深蓝色,内面有斑点,壶形,裂片卵状三角形。生于山坡草地、山坡路旁、高山草甸、撩荒地、灌丛中、林下及林缘,海拔2100~4500m。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贵州西北部、云南、 东南部。

达乌里秦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深蓝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颜色斑点,筒形或漏斗形,裂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生于田边、路旁、河滩、湖边沙地、水沟边、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海拔870~4500m。分布于四川北部及西北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

大花秦艽、 秦艽、新疆秦艽、中亚秦艽、天山秦艽与上述4种不同处为:

大花秦艽花萼长为花冠之半,长0.7~1.4cm;花冠筒形,长2~2.5cm,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南、四川等地。

秦艽花淡黄绿色,花瓣顶端淡紫褐色。分布于 。其药材商品根称“藏秦艽”。

新疆秦艽花冠黄白色,宽筒形或筒状钟形,裂片卵状三角形。分布于新疆北部。

中亚秦艽花冠蓝紫色或深蓝色,长4~5cm,褶有不整齐细齿。蒴果具明显的柄。分布于新疆北部。

天山秦艽花冠浅蓝色,长3~3.5cm,褶明显深2裂。分布于新疆北部。

生药

栽培:宜凉爽、湿润的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按行距26cm开浅沟条播;或以株行距20×33cm开穴点播,每亩用种量0.5kg左右。播后覆薄土,保持土壤湿润。苗高6~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条播者按株距15~20cm间苗;穴播者每穴留苗1株。定植后注意中耕除草、培土和肥、水管理。

采集:春、秋季采挖根,除去茎叶细根及泥土,秦艽及麻花秦艽晒软,堆置“发汗”,表面呈红黄或灰黄颜色时,再摊开干燥或直接干燥;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此外,东北、内蒙古、山西等地也产。以甘肃产量较大,质量较好。粗茎秦艽、 龙胆主产于四川、云南、 。麻花秦艽产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达乌里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

鉴别

性状:①秦艽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上部直径1.5~4cm;表面棕黄颜色或灰黄颜色,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细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皮部黄白色或棕黄颜色,木部黄颜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 ②粗茎秦艽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部有淡黄颜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 ③ 秦艽根略呈扁圆柱形,长6~20cm,直径0.8~2.8cm,多数主根很短即分枝为2~4个支根,或主根内部腐朽而分裂为数个扁圆柱形的支根,支根横切面可见木部均偏向中央,少数根不分裂而呈圆柱形。味苦涩。 ④达乌里秦艽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表面棕黄颜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颜色,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较弱,味苦涩。

显微 ①秦艽根横切面(上部):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多颓废或破碎,有些在加工时已被除去。维管束4~5个,常被木栓形成层所围绕,韧皮部宽广,有韧皮束散在,薄壁细胞内含小棒状结晶,长约4μm。木质部略偏向根的中央,呈半月形或扁圆形,有木内韧皮束散在。根中心多呈裂隙状,常被棕色落皮层所充塞。下端细根横切面,木质部位于中央。(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1页.图404,405) 粉末:黄棕色。 1)栓化细胞成片,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166μm,长至198μm,壁薄,胞腔内含油滴状物,每个细胞不规则地分隔成2~12个小细胞,分隔壁隐约可见。 2)草酸钙针晶较多,散在于薄壁细胞中。微小,有的成束聚集,长约至9(~17)μm。另有少数结晶呈细梭状、颗粒状、杆状或片状。 3)内皮层细胞(根须)无色或淡黄颜色,完整者表面观类长方形或扁方形,长(纵向)85~542μm,直径(横向)18~153μm,壁薄,每个大细胞有1~9纵隔壁,将细胞分成2~10个栅状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分隔为2~5,有的分隔不明显。 4)导管,主为网纹或螺纹导管,直径8~67μm;有的网纹导管分子较短,长约98μm,末端延长成尾状;有的螺纹导管具重螺纹。(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31页.图59) ②麻花秦艽粉末:棕褐色。 1)厚壁网纹细胞几无色、淡黄颜色或淡棕黄颜色。梭形、类纺锤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20~65μm,长20~240μm,壁厚2~5μm,木化,有的壁厚薄不均匀,网孔长裂缝状,疏密不一,大多纵向排列。 2)草酸钙针晶微小,针状或杆状,长3~7μm。 3)栓化细胞淡黄颜色或近无色,表面观长梭形、类方形、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8~81μm,长至198μm,壁薄,略弯曲,每个细胞有1~7横隔壁,将细胞分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有纵隔将细胞分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隔为2~5。 4)网纹、螺纹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8~58μm;有的网纹导管分子较短,长约150μm,穿孔位于侧壁,末端延长成尾状。 5)纤维(须根)直径8~27μm,壁厚3~9μm,非木化,表面偶见斜向纹理,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充满棕色物。 6)内皮层细胞(根须)长条形,直径11~20μm,长约至198μm,壁三边增厚,一边薄,厚约至7μm,孔沟较稀疏。(图见同上.135页.图61) ③达乌里秦艽根上部横切面:皮层有特异的厚壁细胞散在,壁上常有球状突起。中央有几个维管束。下端细根横切面中央为木质部,皮层细胞多数颓废或棕色,其内尚可见特异的厚壁细胞残存。(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1版.512页.图408.409) 粉末:黄棕色。 1)厚壁网纹细胞淡黄颜色、淡绿黄颜色或淡棕色,类梭形、类纺锤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一端斜尖,直径20~66μm,长64~216μm,壁螺状或网状增厚,木化,有的螺状增厚壁斜向交错扭结,网孔形状,大小不一。 2)栓化细胞淡黄颜色或近无色,表面观类梭形或长方形,直径20~63μm,长至180μm,壁薄,每个细胞有1~7横隔壁(无色),将细胞分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有纵隔壁将细胞分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化为2~4。 3)草酸钙针晶微小,针状或杆状,长约至10μm。也有结晶呈微细粒状。 4)网纹、螺纹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55μm,有的导管分子较短,长约104μm。 5)内皮层细长条形,直径11~25μm,长约至315μm,壁三边增厚,厚约至11μm,孔沟外口呈疣状突起,表面观呈细小双圈状。有的内皮层细胞由横壁分隔成2个小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33页.图60)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石油醚(60~90℃)在索氏提取器中回流1.5小时,药渣挥尽石油醚,加入10%氢氧化铵溶液浸润半小时,再用氯仿回流2.5小时,回收氯仿至少量,点于硅胶G板上,用秦艽甲素、乙素为对照,以乙醚-丙酮(3∶1)为展开剂,展距18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秦艽甲素、秦艽乙素显橙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3页.图412) ②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渍10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I);取乙醇提取液5ml,加氨水1ml放置24小时,供为供试液(Ⅱ);另取样品粉末2g,用10%氢氧化铵2ml,湿润半小时,加氯仿20ml,室温浸渍过夜,回收氯仿至干,残渣用氯仿1ml溶解作为点样液(Ⅲ)。将上述点样液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龙胆碱、秦艽丙素、龙胆苦甙为对照,以(1)氯仿-乙醇(7∶3)或(Ⅱ)氯仿-乙醇(48∶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60页.图107-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秦艽的根含秦艽甲素(龙胆宁碱或龙胆碱,Gentianine)、秦艽乙素(龙胆次碱,Gentianidine)和秦艽丙素,苦味成分龙胆苦甙(Gentiopicrin),还含有挥发油和糖类。 秦艽的根含生物碱0.2%,其中有秦艽甲素和欧龙胆碱(Gentialutine)。

附 天山秦艽的花和茎含生物碱0.22%,其中有秦艽甲素、龙胆碱(Gentianine)和龙胆黄碱(Genuoflavine)[1]。大叶龙胆地上部分还有高东方蓼素(Homoorientin)和皂草黄素(Saponaretin)[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4。[2] CA 1989;111:36675y。

药理

①抗炎作用 秦艽中性乙醇浸剂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能减轻关节肿胀程度、并加速其消退[1]。所含的秦艽甲素能减轻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加速肿胀消退,每日ip 90mg/kg,连续10d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2]。预先注射秦艽甲素90mg/kg,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1]。秦艽甲素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但不是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其抗炎作用[1]。秦艽甲素还能明显降低因注射蛋清而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3]。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秦艽甲素具有镇静,镇痛及抑制反射性肠液分泌的作用。小鼠ig秦艽甲素有镇静作用,还能增强戊巴比妥钠对小鼠和大鼠的催眠作用:但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之后导致麻痹而死亡[3]。光热 法表明,素艽甲素可提高大鼠痛阈,但40min后作用即消失[3]。秦艽甲素20~40mg/kg注射给药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且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加强[4]。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秦艽水浸剂和秦艽甲素对麻醉犬、兔有明显而短暂的降压作用,同时使心率减慢,无快速耐受现象。iv阿托品和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均不能阻断其降压作用。秦艽甲素还可降低豚鼠血压。秦艽甲素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减慢心率并伴有心舒张不全,心输出量减少。故其降压作用可能是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3,5]。 ④抗过敏性休克和抗组胺作用 秦艽甲素对兔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还能明显降低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样剂量给豚鼠ip能明显减轻因组胺喷雾引起的哮喘及抽搐[3]。 ⑤升血糖作用 秦艽甲素150~250mg/kg ip,对大鼠和小鼠均有升血糖作用。在血糖升高的同时,肝糖原明显降低并随剂量增大而作用增强。由于摘除肾上腺或使用肾上腺素能阻断药双苄胺能部分或完全取消秦艽甲素的升血糖作用,故其升血糖作用可能主要系通过肾上腺素释放所致[6]。 ⑥对平滑肌作用及抗溃疡作用 iv秦艽甲素对麻醉犬回肠运动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回肠运动也无任何影响,但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以对组胺的拮抗作用较强[3]。秦艽甲素还有抗溃疡和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7]。

毒性:秦艽甲素对小鼠的LD50 po为480mg/kg,ip为350mg/kg[3]。iv为250~300mg/kg[5]。亚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以50,90,120mg/kg的剂量给大鼠ip,每日1次,连续14d,各组动物外观无改变,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3]。

参考文献

[1] 生理学报 1959;23(2):151。[2] 生理学报 1958;22(3):201。[3] 生理学报 1959;23(3):203。[4] 生理学报 1959;23(4):311。[5] CA 1952;46:2681h。[6] 药学学报 1965;12(6):357。[7] CA 1979;90:115084f。

药性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辛,微温。”

归经:入肝、胃、胆经。 ①《汤液本草》:“手阳明经。”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阳经。” ③《纲目》:“手、足阳明经,兼入肝、胆经。”

功效: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

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诀》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益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煎。

使用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补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鳖甲,治虚劳潮热,骨蒸劳热,肌瘦颊赤,困倦盗汗之风劳病者。 ②配防己,治腰腿筋肉拘挛疼痛,关节肿胀不利。或兼发热,或兼小便不利,或兼脚气水肿等湿热痹证,及湿热黄疸之湿偏盛者。 ③配防风,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肢体麻木等证。 ④配白芷,治风湿腰腿关节痛,头痛,牙痛及神经痛。 ⑤配甘草,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等证。 ⑥配马鞭草,治黄痘型肝炎。 ⑦配甘草、生姜,治消渴,除烦躁。 ⑧配青蒿、鳖甲,治结核潮热。 ⑨配知母、地骨皮,治骨蒸痨热,小儿疳热。 ⑩配桑枝、威灵仙,治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⑾配防风、羌活,治行痹、痛无定处。 ⒀配黄芩、苍术,治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⒀配茵陈、栀子、黄芩,治湿热黄疸。 ⒁配地骨皮、青蒿,治热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血分或湿热郁伏之骨蒸潮热。 ⒂配柴胡、知母、甘草,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 ⒃配当归、白芍、首乌,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血虚及上肢拘挛者。 ⒄配独活、寄生、威灵仙,治关节风湿痛。 ⒅配知母、地骨皮、青蒿,治阴虚火旺,低热不退。

方选和验方: ①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治背痛连胸:秦艽5g,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3g,炙甘草2g,生姜3片,桑枝(酒炒)9g。水煎服。 ②秦艽汤(《不知医必要》)治中风经络而痛:羌活5g,当归6g,川芎3g,熟地9g,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5g。水煎服。 ③秦艽汤(《圣济总录》)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各30g。上4味,粗捣筛,每服6g,水200ml,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④秦艽地黄汤(《类证治裁》)治皮痹,邪在皮毛,搔如隔帛,或隐疹风疮:熟地黄、芍药、当归、川芎、秦艽、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升麻、蔓荆子、甘草、牛蒡子各3g。水煎服。 ⑤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脓窠疥,症见疥疮顶含稠脓、痒痛相兼:秦艽、苦参、酒大黄、黄芪各60g,防风、漏芦、黄连各45g,乌梢蛇15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温酒送下。 ⑥秦艽牛蒡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痒甚:秦艽5g,炒牛蒡子、炒枳壳、炙麻黄、犀角、黄芩、防风、甘草、玄参、升麻各3g。水煎服。 ⑦秦艽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妇人阴中肿痛:秦艽18g,石菖蒲、当归各9g,葱白5个。水煎,食前服。 ⑧秦艽白术丸(《兰室秘藏·痔漏门》)治痔疮,痔漏有脓血,大便燥硬作痛:秦艽、桃仁、皂角子(烧存性)各30g,当归尾(酒浸)、泽泻、枳实(麸炒)、白术各15g,地榆9g。为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熟汤打面糊为丸,芡实大。每服50~70丸,空腹服。 ⑨秦艽苍术汤(《兰室秘藏·痔漏门》)治痔漏、大便秘结疼痛:秦艽、桃仁、皂角子(烧存性)各3g,制苍术、防风各2g,黄柏(酒洗)2g,当归尾(酒洗)、泽泻各1g,槟榔0.3g,大黄少许。为粗末,水煎空腹服。 ⑩秦艽羌活汤(《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羌活4g,秦艽、黄芪各3g,防风3g,升麻、炙甘草、麻黄、柴胡各2g,藁本1g,细辛、红花各少许。为粗末,水煎空腹服。 ⑾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治手足阳明经中风,口眼㖞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炙甘草、芍药、人参各15g,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9g。为粗末,每服30g,加葱白3茎,水煎服,微取汗。 ⑿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治骨蒸痨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四肢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柴胡、鳖甲(酥炙)、地骨皮各30g,秦艽、当归、知母各15g。为粗末,每服15g,加青蒿5叶,乌梅1个,水煎服。 ⒀秦艽散(《太平圣惠方》)治劳黄,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秦艽、赤芍药、犀角各15g,黄芩1g,柴胡、茵陈蒿、麦门冬各30g,大黄(微炒)60g。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服,每日3~4次,以利为度。 ⒁秦艽散(《太平圣惠方》)治阴黄,症见四肢不收,头眩目痛,上气痰饮,心腹胀满,面色青黄,脚膝浮肿,小便不利:秦艽30g,旋覆花、赤茯苓、炙甘草各15g。为粗末,每服12g,牛乳煎,去渣温服。 ⒂秦艽汤(《妇科玉尺》)治产后头痛:秦艽、石膏各3g,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术、熟地黄、茯苓各2g,生地黄2g,白芷2g,细辛1g。冬季加生姜,春季加知母,水煎服。 ⒃秦艽地黄汤(《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治两臂发热疼痛:秦艽、牡丹皮、茯苓、白术、钩藤、甘草、生地黄、柴胡各适量。水煎服。 ⒄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活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饮食不香:柴胡60g,人参、鳖甲(醋炙)、秦艽、地骨皮各45g,半夏、紫菀、炙甘草各30g,当归30g。为粗末,每服15g,加生姜5片,乌梅、大枣各1枚,水煎食后服。 ⒅秦艽散(《全生指迷方》)治妊娠胎动不安:秦艽、阿胶珠、艾叶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5g,加糯米100粒,水煎服。 ⒆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治骨蒸潮热,食少羸瘦:秦艽、炙甘草各30g,薄荷15g。为粗末,每服3~6g,水煎食后服。 ⒇秦艽散(《校注妇人良方》)治妊妇感四时不正之气,不得汗,口干饮水,狂言呕逆:秦艽、柴胡各2g,石膏3g,犀角、赤茯苓、前胡、甘草、葛根、升麻、黄芩各1g,淡竹茹0.3g。水煎服。 (21)大秦艽汤(《医学发明》)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弱不能养筋者:秦艽、石膏各60g,甘草、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芍药、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各30g,细辛15g。为粗末,每服30g,水煎,不拘时服。如遇阴天,加生姜7~8片;心下痞,加枳实3g。 (22)秦艽丸(《证治准绳》)治小儿血虚,羸瘦体热,心烦神闷,小便黄赤,苔白尖红,脉细数:秦艽、桑白皮、地骨皮、黄芪、茯苓各40g,枳壳、人参、炙甘草、犀角、龙胆草、柴胡各20g。为细末,蜜为丸,每服3g,日服2次,粥汤频频送下。 (23)秦艽酒(《备急千金要方》)治四肢风,手臂不收,髀脚疼弱,或有拘急,挛缩屈指,偏枯痿踅,痟小不仁,顽痹者:秦艽、牛膝、附子、桂心、五加皮、天门冬各90g,巴戟天、杜仲、石南、细辛各60g,独活150g,薏苡仁30g。上12味咀,以酒2000ml渍之得气味。可服20ml,渐加至30~40ml,日3夜1服。 (24)《圣惠方》:“治消渴、除烦躁:秦艽(去苗)60g,甘草(炙微赤、锉)1g。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g,以水200ml,入生姜0.2g煎至6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25)《内蒙古中草药》:“治慢性湿疹:秦艽、当归、黄芩、生熟地各9g,栀子、甘草各6g。水煎服。” (26)《内蒙古中草药》:“治肺结核午后低烧:秦艽、知母、地骨皮、青蒿各9g。水煎服。” (27)《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黄疸型肝炎:秦艽15g,马鞭草30g,茵陈15g。水煎服。” (28)《实用蒙药学》:“治乳腺炎:秦艽、诃子、齿叶草、川楝子、栀子各等量。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日2~3次,每次1.5~2g,沸水沏服。” (29)《实用蒙药学》:“治风湿性关节炎:秦艽、文冠木、穿山龙各30g,山麻子、决明子、白云香各20g,没药、红花各15g。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日2~3次,每次3~4g,白开水送服。” (30)《西宁中草药》:“治早期小儿麻痹症:秦艽9g,红花6g,牛膝6g,茄根6g,龟板9g,木瓜3g,地龙3g,川断3g。水煎服。” (31)秦艽萆薢汤(广西中医药 1984;(6))治结肠激惹综合征:秦艽12g,萆薢12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党参12g,茯苓15g,焦白术15g,山药15g,砂仁3g,陈皮10g。水煎服。 (32)灵艽四妙四神煎(四川中医 1984;(2))治风湿性关节炎:威灵仙15g,秦艽9g,苍术12g,黄柏12g,牛膝15g,银花15g,黄芪30g,远志9g,石斛24g,薏苡仁30g。水煎服。 (33)防风秦艽汤(四川中医 1984;(3))治痔疮:防风、秦艽、赤茯苓各15g,槐角、地榆各20g,苍术、白芷、当归、川芎各15g,连翘、栀子、枳壳各10g,赤芍30g,银花20g,大黄10g(后下),甘草3g。水煎服。 (34)苦艽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9;(9))治病毒性肝炎:秦艽、丹参各15g,苦参12g,六月雪30g。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5)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6):“治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秦艽9g,全蝎4g,炙甘草9g,川芎12g,当归12g,羌独活各9g防风9g,黄芩9g,白芍12g,白芷9g,生熟地黄各12g,北细辛3g,炒天虫9g,茯苓12g,附子6g。水煎服。” (36)芎蝎芷艽汤(四川中医 1989;(1))治顽固性风痹头痛:川芎9g,全蝎3g(冲服),秦艽20g,白芷、丹参、木瓜、白芍各15g,大枣12g,甘草6g。水煎服。 (37)通栓汤(吉林中医药 1992;(1))治中风中经络者:秦艽、白芷、当归、天冬、天南星、瓜蒌各15g,白芍、天麻、僵蚕、芒硝、大黄各10g。水煎服。 (38)四藤二活艽健汤(四川中医 1986;(1))治坐骨神经痛:鸡血藤30g,椿杞藤30g,石楠藤15g,络石藤15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千年健15g,钻地风15g,半枫荷15g,威灵仙15g,当归15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海上集验方》:“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 ②《仁斋直指方》:“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 ③《海上集验方》:“治黄:秦艽50g。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200ml,每贴100ml,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2服,或利便止。” ④《圣惠方》:“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去苗)30g。以水250ml,煎取7分,去滓食前分作2服。” ⑤《山西中草药》:“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秦艽18g。水煎服。” ⑥《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中风:秦艽6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烦热,有热则日脯潮热骨蒸。”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胃肠之功也。” ③李中梓《本草徵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④张璐《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除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症。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 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张德裕《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苦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活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慑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疫,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秦艽有何功用?中医中药达乌里秦艽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84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