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伊贝母


药材名称:伊贝母

名称出处:《我国药典》

概况

异名:生贝(通称)。

基源: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伊犁贝母或新疆贝母的干燥鳞茎。

原植物:正品伊贝母为2种: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又名伊贝母。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 Rgl.,又名天山贝母(新疆)。另有两种在新疆混作伊贝母应用沙贝母Fritillaria karelinii(Fisch.)Bak.(Rhinopetalum karelini Fisch.),又名滩贝母《我国高等植物图鉴》。乌恰贝母Fritillaria ferganensis A.Los.

历史:伊贝母是近代药用贝母的一类,主产于新疆,于30多年前已有少量运往天津等地,习称“生贝”。现已为常用中药,过去销药厂,作为制药厂原料,现向全国销售,并畅销国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除野生外,已有栽培。

形态:伊犁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较大,直径1~2.8(~3.5)cm,外皮较厚。茎平滑,高15~40cm。叶通常互生,有时近对生或轮生,卵状长圆形至长披针形,长5~12cm,宽1~3.5cm,顶端不卷曲,具短尖或渐尖,并具硬尖突。花1朵,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或束状,淡黄颜色,上面有暗红斑点,每花有1~2叶状苞片,苞片顶端不卷曲;花被片6,长4~4.5cm,宽1.2~1.6cm,外轮3片明显较宽,蜜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雄蕊6;雌蕊与雄蕊近等长,柱头3裂,裂片长约2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翅。花期5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11页,图7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300~1780m的林下或草坡上,分布于新疆西北部(伊宁、绥定、霍城),并有栽培。原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新疆贝母与伊犁贝母的主要区别在于鳞茎直径1~1.5cm。叶披针形、线形、线状披针形,最下面的2片通常对生,顶端不卷曲,中部至上部的对生或3~5片轮生,顶端稍卷曲,长5~10cm,2~9mm。单花顶生,深紫色,有浅色小方格;叶状苞片3,顶端强烈卷曲;外轮花被长3.5~4.5cm.宽1.2~1.4cm,内轮花被稍宽而短;柱头裂片长2~3mm。蒴果具棱,棱翅宽4~5mm。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12页.图80)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林下、草地或沙滩砾缝中。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区( 、巩留、昭苏)。原苏联也有分布。

砂贝母与乌恰贝母与上两种的主要区别为:砂贝母的地上部分几乎都有浅灰色乳突状毛;茎高10~20cm;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0.5~1.5cm;总状花序,花多少两侧对称,浅红紫色,具深色脉纹和方格斑纹,有2片叶状苞片,花被片长1~1.5cm,宽3~5mm,近基部的蜜腺窝陷在背面明显突出,其中一片花被片的蜜腺窝隆起部分呈距状;雄蕊花药近球形,花丝从中部至基部边缘具细柔毛;柱头几不分裂;蒴果棱上无翅。花期4月。常生于蒿属荒漠或阿魏滩中。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察布查尔、绥定、霍城、塔城、伊宁等地。

乌恰贝母除最下部一对叶顶端为弯曲(或不卷曲)外,其余的顶端明显卷曲;花较小,长约3cm,外面淡绿色,内面具紫色小方格,蜜腺窝稍有凸出,但不成距状。花期6月。生于山坡阴处。分布于新疆西部(乌恰)。苏联吉尔吉斯的费尔干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泥土、粗皮及须根,干燥。药材主产于新疆。

鉴别:鳞茎卵圆形、扁圆形或卵状圆锥形,高1~1.8cm,直径1~2.5cm,外层鳞叶心脏形或新月形,肥厚,一般大小相近或一片较大,抱合,顶端稍尖而不开裂,或顶端钝圆而开裂,外皮淡黄颜色或类白色。质脆,断面白色,粉性。

化学性质

伊犁贝母鳞茎含西贝素(Sipeimine)亦即西贝母碱lmperialine)。

参考文献

中药志 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2。

药性

性味:苦、甘,微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效:清肺、化痰,散结。

主治:肺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疬,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制剂。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景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贝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景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15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