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

[拼音]:Changjiang Zhongxiayou Pingyuan

[外文]:Changjiang Zhongxiayou Pingyuan

我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介于北纬27°50′~34°,东经111°05′~123°,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地质

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平原底部一般为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碎屑岩沉积;上部为第四纪疏松沉积层,沉积范围和厚度后者远小于前者。两湖平原白垩系—第三系厚及8000米,其中第三系即达3000~4000米。第四纪沉积层由湖盆北部边缘武汉地区至沉降中心的洞庭湖区,厚度由30~60米增至200米以上;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陆交互松散沉积层,自西向东由几十米增至300~400米,最厚可达480余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地貌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 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见安徽省)。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按其成因有构造湖(如巢湖),也有河迹湖。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见江苏省)。

气候与经济概况

长江中下游平原年均温14~18℃;1月均温0~5.5℃;7月均温27~28℃,绝对很高温可达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长江以南可发展双季水稻连作的三熟制。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我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本区成为全国河网密度较大地区。本区是我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区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我国水生植物分布最广、产量最丰地区;淡水水生动物也属全国之冠,除有静水性的、鳊、鲴、、鲢、 鲤、鲫、 青、草、鳡外,还有多种河口洄游性鱼类,主要有鲚、鲥、香鱼、银鱼(有大银鱼、短吻银鱼、细银鱼、尖头银鱼等多种)、鳗鲡、花鲈和松花鲈(又名四鳃鲈)。至于中华鲟、扬子鳄(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白豚等更属世界珍品。

参考文章长江中下游平原(ChangjiangZhongxiayouPingyuan)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84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