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雹害

[拼音]:baohai

[外文]:hail da ge

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指降雹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冰雹是从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的一种固态降水,由于大气层中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层结、丰富的水汽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以及适当的温度 0℃层高度等条件而产生。发生的范围小,但地区分布广,尤以中纬度高原及山区出现频繁。亚洲的青藏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等山区都是多雹区;肯尼亚、阿根廷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意大利的波河流域、日本的关东、苏联的外高加索、法国西南部等地区都是有名的雹害区。我国雹害较重的地区除青藏高原(如 黑河地区年平均降雹日数达33.7天)外,首推祁连山区。此外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昭乌达盟、太行山区,以及四川、云南等地降雹也较多见。一般降雹的时期和地区都相对固定。冰雹发生地区多为一狭长地带,长约几公里至30公里,最长可达百余公里,宽度只有几公里,最宽20~30公里。降雹常突然发生,每次持续时间一般只有5~15分钟;间歇性降雹可达3~4小时。大部分地区70%的降雹发生在13~19时,以14~16时最为常见。

冰雹使农作物叶片、茎秆和果实遭受机械损伤,从而引起作物的各种生理障碍和诱发病虫害。降雹造成土壤板结;雹块内的温度在0℃以下,还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此外,冰雹对牲畜和农业设施也有一定危害。

雹害的轻重,取决于冰雹的破坏力和作物所处的发育期。冰雹的破坏力决定于冰雹的大小、密度和下降的速度。可分为轻、中、重 3级:轻雹害的雹块直径约为0.5~2.0厘米;中雹害的雹块直径约2~3厘米,雹块盖满地,农作物折茎落叶;重雹害的雹块直径3~5厘米或更大,雹块融化后地面布满雹坑,土壤严重板结,农作物地上部分被砸秃,地下部分也受一定程度伤害。

防御雹害的主要措施有:

(1)掌握地区内冰雹的气候规律,合理安排种植制度,使作物主要生育期避开多雹时期。

(2)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使大气下垫面温度变化趋于缓和。

(3)做好降雹预报,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受害后,对能恢复生长的作物尽量抓紧时机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结合浇水灌溉追施速效肥料,以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雹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74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