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棕斑鸠


棕斑鸠:别名蓝肩斑鸠,为鸽形目、鸠鸽科、珠颈斑鸠属鸟类,原产于亚洲、非洲部分地区,包括伊朗、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我国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绿洲和矮树丛地区,以及农田、耕地、村庄、城镇公园、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1766年命名,共6个亚种。

整个头和颈淡粉红色,头顶和前额较暗,颏、喉较淡,尾长而翼短,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小,无黑色颈环,色彩较深,更似欧斑鸠。无欧斑鸠那种颈部和翼上的图纹,具带黑色斑点的褐色颈带。外侧尾羽羽端白,具独特的蓝灰色翼斑。

科目分类:鸽形生存环境:灌丛颜色分类:粉红_蓝色性情分类:陆禽较大体型:29cm迁徙类型:留鸟寿命年限:16年适宜温度:20℃±10℃食物饲料:种子棕斑鸠形态特征 >

头体长25-29cm,重95-121g。前颈基部两侧羽毛黑色具宽阔的棕色端斑,使前颈两侧形成黑色斑点状的黑斑。背、肩、内侧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以及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淡土褐色,有时缀有棕色,邻近中央的两对尾羽灰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一半白色,且越往外,白色端部越向基部扩展。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棕斑鸠生活习性 >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通常成对或成3-4只的小群活动,但在水源地和食物来源充足的地方聚集成大群,甚至多达数百只。

棕斑鸠饲养方法 >

觅食主要在地上,有时在果园、公园和街道上觅食。主要以果实、种子、嫩芽和农作物种子为食。

棕斑鸠雌雄分辨 >

雌鸟的羽毛和雄鸟相似,但比雄鸟更暗淡。幼鸟羽毛苍白,颈部缺乏成鸟的色彩。

棕斑鸠繁殖方式 >

繁殖季通常在4-10月,1年繁殖2-3窝。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多营巢于村前屋后树上或公园和果园中的树上,高于地面15米左右。也在竹林、灌从和建筑物上以及废弃的房屋中营巢,有时直接营巢于 的地上。巢呈浅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结构甚为松散粗糙。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呈卵圆形。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棕斑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94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